十二,昌黎古代遗迹
昌黎城墙遗址。位于昌黎县城西马道胡同西南角,遗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其地为原昌黎县城池的西南角城墙,地表暴露少许明代烧制的大型青砖,且有一些被砌筑于居民围墙内,地下存有城墙地基。其地位置较高,与其紧邻的民居地基低有约50厘米。
始建于唐朝后期,也就是侨置营州时期,或者是建于辽初,天赞二年,公元923年,侨置的广宁县。昌黎县城是一座四方城池,东、西、南、北四方的城墙各以0.5公里为距。辽、金、元时,昌黎县城的城墙为夯土而建,城内的街道自然形成“十”字形,以地势较高的城中心与东、西、南、北城门相对,构成4条街道,按方位分称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明弘治年间,昌黎县城的城墙由土筑改为砖砌,并逐渐加固,据民国版《昌黎县志·地理志下·城池》记载:“罗城周四里,高二丈,旧惟土垣,明弘治中知县殷玘甃以砖。”又记明弘治后整修昌黎城池情况:“知县陈纲城门裹以铁。知县秦志仁建四城楼。知县李希洛毁近城房舍,浚城壕。知县胡溪厚筑城堞。隆庆元年寇薄城,有司奏请知县张存智重筑,依旧城为限高三尺奇,增敌楼二十,浚壕广四丈、深三丈五尺,建四城铺二十四。知县孟秋筑重墙,添重门,建南、北桥。知县吴应选修四城垛口,重筑女墙。知县胡科建四城护门。知县石之峰重修数处约十余丈,四角楼各一座,又建东、南城楼各一,东、西、南三城护门栈板。知县冯恩新添北门月城一座,周围砖包,铁门,铁护门栈,栈房一间,东、西城门外桥,立碑记。知县王汉杰、洪霖陆续修葺。知县吴望岱各濠沟植柳树,惟东、南二濠之柳十仅二三,知县杨于陛复督栽完备。”
▲昌黎城楼上的铁炮
弘治至万历年间,历任知县均较注重昌黎县城的城防建设,主要是因城池时常有遭受元朝遗留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侵袭的危险。清朝时,因久无战事,昌黎县城池长期仅作修修补补,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才作一次大的整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王应奎鉴于县城“四城楼并城垣坍塌”,“劝捐重修城垣围长七百九十八丈,四门东曰‘熙春’、南曰‘迎薰’、西曰‘宝成’、北曰‘拱辰’,池深一丈,上阔三丈,下阔一丈五尺,围长八百一十五丈”。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时期遭到炮火严重毁坏的城池和鼓楼等在十几年间基本拆除殆尽,仅在原来的城池西南角剩有些许残砖断垣,保留原来的城墙根部没有拆全的砌砖。2005年,昌黎县城明城墙遗址被昌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80、90岁的昌黎人,都知道昌黎城关过去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冬流河,夏干井,没头狮子,湘子影。”这是昌黎城的四个古迹,也是四个奇景。
冬流河。按说,在昌黎这地方,冬天河水没有不冻冰的。可过去昌黎城西关就有那么一条小河,像承德离宫里的热河一样,三九寒天照样哗哗流水。
这条小河的源头,在现在昌黎一中大门的东侧。原来,那儿是一片菜园子。因四周圈有石墙,人们就都跟那菜园子叫“石头园子”。那石墙高有一丈半,里头有眼水井。就在水井南边不远有一个涌泉,那泉水冒出的不多,却是长流水。更可称奇的是,那水不管啥时间,老是温乎乎的。泉水顺一个墙洞流出,形成一条小河,由东向西,傍着马道流向小西山南山脚下的莲花池。河道总共也长不过半里地。人们都管它叫“冬流河”。
可惜的是,头些年为整修公路,把这条罕见的河全填平了。那暖水泉眼也干巴了,这条河只给人留下个美好的记忆。
夏干井。井水,在春旱的时候常干。伏天,还没听说哪儿有见底儿的。昌黎县城北门外地藏寺那儿,早先就有这么一口“夏干井”。
那是一眼大口石井,远远近近的人,都到这口井里挑水。怪就怪在,这眼井冬天有水,春天有水,秋天有水,一到伏天,井底儿就亮出来了。按说,伏天雨水大,地底下水多,井水不冒出来就是好事儿。可这口井偏偏越是水多的时候它越干。人们没有法儿,只好在“夏干井”东北不远的地方,又打了一眼井。这眼井离“夏干井”挺近,到了夏天,水没那么旺的。
推荐阅读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扬鞭策马书锦绣 第十二届“骏马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 鬼谷子七十二术(四): 交友需谨慎, 六个步骤看清对方的本质
- 红楼十二美人中有三个王妃, 其中贾元春地位最低死得最惨, 黛玉的身份最尊贵!
- 傅雷家书17|十二月十五日-十一月十七日午
- 傅雷家书18|十一月二十三日-十二月十五日
- 一指流沙化凇雪一一记用砂画讲述江城历史文化的樊承瑞
- 大雪纷飞的时候,也是码字的好时间,涂鸦“傲雪”十二首,以为念
- 封神演义,十二金仙都不敢接的翻天印,为什么杨戬却不怕
- 水浒传,天罡地煞,卧虎藏龙,十二位顶级人才,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