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连夜组织血液编委们在送北京出版社之前修改了不符合“WHO分型”精神的书稿。为跟上“WHO分型”,首先遇到的是血液病的分类,因为该分型仅涉及血液肿瘤,还有许多普通血液病呢?
《西塞尔内科学》把血液肿瘤都放在肿瘤篇,因此好处理。我们要跟上“WHO分型”,势必需要独创。因此从第13版开始就采用新的疾病分类:贫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淋巴和浆细胞疾病、粒细胞和组织细胞疾病、止血与血栓。该分类一直延用到第16版。当然尚有修订的余地,由后人去发掘考虑。
最多的帮助
2005年陈灏珠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实用内科学》第12版首发式上郑重承诺把“实内”打造成真正的“中国西塞尔内科学”。从此,“西塞尔”就成为我们编写“血液篇”最重要的参考书,尤其是文字表达方式上,从中获得最多的帮助。
文章插图
【 中国|《实用内科学》如何成为中国医学界的经典畅销不衰,听前辈口述“我们走过的路”】“西塞尔”有其明显的特色:编排高度灵活,图文并茂,文字精炼,表达通俗易懂,有时一句话就可以把复杂问题讲清楚,重视基本功训练,如将“外周血片”列为重要一章。有关血液病的内容的章节数,“西塞尔”为29节,我们为69节。
因此从第15版开始,我们也着手为减少章节数而努力:如将再障、纯红再障、许多遗传性贫血纳入“骨髓衰竭综合征”节内,将缺铁性贫血、慢性病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纳入“低色素性贫血”节内,使第16版总的章节数降为63。
有些章节的表达有一定难度,如WHO将淋巴瘤分为80余个亚型,淋巴瘤的作者陈波斌教授来请教我,我说:“可以去请教‘西塞尔’”,结果按“西塞尔”的表达方式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西塞尔”还非常注重“教学”,新版“西塞尔”每章后还附有多选题供给读者思考。
因此,我们从第15版开始在“实内”增值服务栏目中增加了“疑难血液病临床和细胞形态学讨论”,每版10例,将华山医院所具有的丰富的疑难病例资源与读者分享,并且可弥补“实内”细胞形态学的不足。尽管我们努力向“西塞尔”学习,但和“西塞尔”仍有很大差距。
最艰巨的任务
字数逐版增加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编委会,几乎每版都要增加50万字左右,书愈来愈重,主编陈灏珠院士非常着急。我们第15版采取了一些措施,字数不再继续增加,但未根本改变局面。第16版王吉耀主编下了军令状,要我们血液篇从15版的58万字削到16版的40万字,要一下子砍掉10多万字,而内容不能减,还要做到“什么病都能查到”的要求,不能不说是最艰巨的任务。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删减章节数(共削减6节),严格限定每节字数,实行“常见病多写,少见病少写,实用的多写,发病机制少写”的政策,将删去的少见病实行“组装法”纳入常见病章节内。例如恶性组织细胞病(简称恶组),第11版曾做过详细介绍,但以后研究发现过去诊断的恶组,现证实绝大多数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虽然真性恶组仍存在,因此只要将它“组装”在淋巴瘤节内提一下,编上索引就可以了。
虽然下了军令状,但是控制作者写作的字数仍是项难事。
我参加了16版的一审和二审,共审稿21篇,但字数达标的书稿仍是少数,并且发现问题书稿6篇(即不符合编写手册的规定)。要解决书稿中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主编和编委自己动手认真修改书稿。在我手里修改的书稿不少要多达四次才能达标,深刻体会审稿一定要仔细认真,有时要做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例如CML的名称,历版都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国外都称“慢性髓性白血病”,国内公认文件也不一致,“标准”用前名,“共识”用后名,因此从第16版开始已改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又称慢性髓性白血病)”。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如何欣赏陈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如何直观地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 郭靖和黄蓉是如何把秘籍放进屠龙刀里的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如何“歌唱到老”?看看70岁的刘捷是怎么做的吧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