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二 )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文章插图
冯骥才在画展现场观赏画作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在全国举办画展的那几年,也让冯骥才有了机会得以观察到彼时的文化现实。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第二次改革浪潮雷霆万钧般地席卷大地的冲击下,任何过往的历史事物都有被丢弃和废除的可能,如果我只是身在天津的书斋里伏案工作,是不会知道一种可怕的文化现实正在全国到处发生。”
有一次在山东东平的“一线天”,几个小孩站在一块雕满摩崖造像的巨石上,手里拿着锤子,朝着过往的游客喊着“十块钱给你凿下一个佛头”。
那时,巨石上多半佛头都已经被凿下了。冯骥才当下便把这些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希望可以留住这些仅存无多的摩崖石雕。
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后来他来到尚未被开发的古镇周庄,发现当年诗人柳亚子创办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旧址——迷楼竟然面临拆除的境遇,从未卖过自己画的冯骥才,当即决定卖画保护迷楼。可房主却多次坐地起价,最后因着行情好便决定先不卖了。就这样,迷楼留存了下来,直到今天也没拆,反而成为周庄一个经典的旅游景点。
就这样,冯骥才在全国画展的巡展中,走出了他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上的第一步。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文章插图
“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为我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没人推我进来,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
3
我要做的事,远比我自己重要
2000年,中国古村落有360万个,到了2010年,只剩下270万个。
“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消失的是什么村落,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村落史。大家关心的是城市的大变样,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在大量的流失。”
过去二十多年,冯骥才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尤其是古村落保护。他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箱底”在古村落里,因为这里有独特的民宿、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他不辞辛苦,踏遍了河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7个省份的几十个古村落,做登记普查。虽然经常是“浑身被冷雨浇透,冻得嘴唇青紫,周身筛糠似的抖动”,但冯骥才心里想的却是“我要做的事远比我重要”。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文章插图
2008年,冯骥才在汶川地震后的断壁残垣中
二十年如一日,冯骥才和他的团队一起,一直走在文化保护的最前线。可即使这样,遗憾也随时在发生。
有一次,普查人员在甘肃发现了一个老太太在唱民歌“花儿”。普查人员想录制下来留存,却苦于没有设备,等回到北京设法弄到了一台摄像机再赶到甘肃时,大家只见到了老太太的女儿。原来唱民歌的老太太已于上个月去世,临终前还在喃喃地问:“他们怎么还不来啊?”
这种资金不足的情况,时常在上演。而冯骥才解决经费问题的办法,始终是——卖自己的画。这是周庄一行留下来的“老方子”。而每次义卖结束后,他都会让摄影师帮他跟他的画照一张相片。
“这些画都是我的心血,我喜欢我的画,谁都不知道我把这些画卖了是一种什么感受。”
冯骥才做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有一种近乎悲壮的欣然。
 永远|奇人冯骥才:有理想的人永远年轻
文章插图
在被问到“用20年的时间保护文化遗产,却丢失了写作的梦想,是否遗憾”时,冯骥才说,其实理想一直都在。
“文化遗产抢救虽然终止了我的文学创作,但反过来对于我却也是一种无形的积淀和充实。虚构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成长,再有便是对历史的思考、对文化的认知,还有来自生活岁久年长的积累。因此现在写起来很有底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