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如以奇才、全才来论,冯骥才当之无愧。因为他建树的领域着实太多,文学、画画、教育、民间文化保护,甚至篮球运动。以至于想要介绍这个人时,一时间竟不知该先挂上一个什么“名头”。
朋友们喜欢称呼他“大冯”,和其人一样简单而亲切,好友铁凝曾说,这不仅是因为他身材高大,更因为他视野辽阔,对国家、对社会、对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文章插图
冯骥才
1
从动荡的时局中,走出来的作家
冯骥才最初走上写作之路,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因为一米九的身高优势,高中毕业后他在当时中国甲级前三名的天津市队打篮球,打了整整两年的中锋,结果受了伤,就去学画国画。
1966年,时代发生“天翻地覆、大悲大喜的骤变”时,24岁的冯骥才正在一家书画社里从事古画的临摹工作,“文革”一来,不仅单位的古画、临本被查抄,他自己的收藏品也同样未能幸免。
“文革”是冯骥才“甩也甩不掉”的记忆,现实的晦暗和人性的另一面让一直沉浸在文艺的美好中的他,瞬间坠入黑暗深渊。
那段时间,他处于随时可能有人破门而入的恐惧中,处于不断在工人、业务、产品推销员等工作中转换的颠簸里,但也正是这段痛苦坎坷的经历,让他在心里树立了一种用文字书写时代的使命感,他想用文学的笔记下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以及整个时代最真实的故事、人物、情感和渴望,这段特殊的历史,把他最终推上了文学的道路。
文章插图
“文革”时秘创的手稿
他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秘密写作,终于在“文革”结束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在那个普通人月工资不及30元的年代,他领到了3300元的巨额稿费,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拿到稿费的作家。但在他看来,写作绝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使命。
“作家自己背负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去认识生活,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很需要和别人一起讨论,那个时候作家是最受人关注的职业。”
后来,他又创作出了《雕花烟斗》《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一系列的小说、随笔、散文,他始终不变最初踏入文坛时的信念,这些记录普通小人物命运的作品在全国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关注与喜爱。
文章插图
他们那一代的作家,一个作品发表过后,读者来信基本上是要用麻袋来装的。有的来信,打开时还得用点劲儿,因为读者在写信时,经常是激动地流着泪写的。等眼泪干了,纸和纸就黏在了一起。所以作家一揭开,便有一种沙沙的声音。
“我到现在还能想象那种声音,因为听这种声音的时候特别感动,你和读者是心连心的。因为这样的关系,作家身上也更具有责任。”
从混乱的时局走到开放的新征程中,冯骥才走得缓慢,走得坚定,他始终不变的,便是保有自己“文学的良心”。
2
这个陷阱,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
时间到了1990年,一直从事文学创作的冯骥才发现,手中的笔依然在,但心里的方向盘却没有了:忽然不知道怎么与读者交谈了,原先的细作计划也失去了原动力。周围的朋友都踏上了不同的路——王蒙和刘心武埋头“红学”,张贤亮下海经商,而当自己被问到写作是否还有用时,冯骥才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拾起心爱的画笔。并很快筹备了全国的巡展计划。
巡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母亲。那时候,冯骥才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痛楚难熬,他希望母亲能在巡展济南站的故地重游中冲散心中的郁结。
推荐阅读
- 此女是他永远的心魔,甘愿毁容,二十年只做了一件对明教有益之事!
- 陈抟老祖:道家玄学传奇人物却拒绝柴荣赵匡胤,看透天机还是不屑
- 女子将身体麻醉,决定权交给观众,6小时后说: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 千古奇人王阳明,他有多牛不是你随便想像的
- 明朝奇人张岱在《夜航船》中夸禊泉水好,知府大人道没收!
- 男人不可以穷,静下心读这六本书,永远不晚
- 阅读:打开永远比收藏更重要
- 让文化血脉永远流淌 从纪录片《古书复活记》说起
- 如果你抱怨了不公, 那你将永远得不到公平!
- 国士无双:中国“铜王”朱炳仁惊艳世界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