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哲学理念|西方哲学14:“后哲学”:哲学的俗化?( 三 )


“后哲学”理路显然存在现代哲学的怪圈。其实,现代哲学作为一种理念生成中介必然对“后哲学”形成影响,何况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拒斥是如此坚决而有声有色。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后哲学”在诸多方面又超越了现代哲学。现代哲学在家园迷失之后显得彷徨而浮躁。“后哲学”对形上学的消解并不是毁灭形上学本身,而是把情感与理想、希望与追求、关怀与理解放进此在的河床,本体论真正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同时,另一超越维度则表现为新的运思模式的生成。如果说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有限的思维方式,那么“后哲学”则意味着一种无限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后哲学”对主体性的消解事实上使人从异化境域(机械的类的存在物)返归本真(真实的个体存在),感性自我被极力张扬而获得了令人激动的自尊。在这里,“生活实体”赋予“个别性”以无上权威,思维法则的多元性在自由的氛围里水到渠成。为了追求生活本身,“后哲学”反对任何关于“绝对的幻想”,哲学失去了“专制”和“贵族气派”。
因此,可以说,“后哲学”的认知范式,将现代主义的反叛思想推到了逻辑顶端,比之现代主义的浮躁,“后哲学”更显得沉着而冷静,把“后哲学”的发展向度描述为返归生活原点的文化消解毫不为过。“后哲学”的希望在于生活的真实,它并不悲观,它失望的只是文化企图的空泛和不切实际。应该说,直到此时哲学才真正从自我沉思的陷井里挣扎出来,借助多维的运思法则,第一次走进了希望的田野。
三、“后哲学”走向:哲学的俗化?
预测精神理念的走向必须建立在对理念生成软硬环境的要素解析之上。我们可以借用黑格尔关于“一般世界情况”的解题要诀。后现代世界主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信仰发生了全方位转向,“人们听霹雳舞乐,看西方人演出,以麦克唐纳快餐当午饭,晚上吃地方风味食品,在东京用巴黎香水,在香港穿旧款时装;知识是电视游戏的内容。 ”(J.F.Lyotard:《后现代环境》英译本,曼彻斯特,1984年,第76页)对生活的忠诚构成了一种终极关怀而被普遍认同。
这种“基本情况”不再为抛弃生命而为“上帝证明”的企图提供任何前提,实际上也就规定了“后哲学”理念的发展向度。这种现象表现为旧哲学理念对后现代社会的无奈敲响了哲学行进的警钟:哲学的继续生存取决于哲学自身,它必须关心生活,因为只有关怀生活本身的理念回应才可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回溯传统哲学的遭际,可以判定“后哲学”必将走向哲学的俗化!
“俗化”,不应该作如此误解:即主观地认定俗化指向庸俗化,这种背负前理解的运思模式本身正是“后哲学”攻击的要塞。其实,“俗化”只是表明哲学发展的导向,操作生成仍然实现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理论态势,只不过更为真实地将主体行为导向感性此在。
一方面,哲学的生活化。说“后哲学”乃生活本身虽属牵强,但在一定意义上,“后哲学”对生活的密切关怀却是少有的热情。正因为如此,“后哲学”作为一种运思模式构成了对传统哲学理念的彻底否定。事物本己的复杂结构要求多元的解释法则或多维的思维视角。它实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哲学信仰,不再把关怀生活当着追寻形上实体的借口。
同时,它又以“到生活中去”的巨大事实成就为自己证明,因而在后现代世界里一枝独秀。如此思维进路同时构成“后哲学”在世纪的理念世界里也可能长盛不衰的唯一根据。当然,哲学的世俗化在一定的理解层次甚至在操作过程中可能或者已经蜕变为一种方法或运思模式,这也是“后哲学”当然归宿之一维,虽然不是它的主动追求,却已成为可见的事实则是无疑的。
另一方面,“哲学”的反哲学。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后哲学”不再是哲学了。与正统哲学理念比照,这种论证说出了绝大部分的真实。的确,在“后哲学”的天空里不再有熟悉的云彩和亲切的问候。“后哲学”的对话、沟通,打破了学科的人为界划,文化的泛化使对绝对、唯一的追求变得毫无意义。“哲学的困境”引发了哲学再生的思考,“后哲学”在全方位抛弃传统的声浪中找到了出路。当然,如果说正统哲学理念是对哲学本体(即“关怀生活”)的曲解,那么,“后哲学的俗化的确意谓着“哲学的终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