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哲学理念|西方哲学14:“后哲学”:哲学的俗化?( 二 )


后现代的人们说,彼岸的风花雪月是上帝的馈赠,我们只需要真实的人生!
3、哲人的聚集:“哲学共同体”的完型
“科学共同体”是库恩的发现,他宣布,“科学共同体是由一群经历了相同的教育和业务传授,吸取了相同的技术文献,获得了相同学科训练的科学专业的从事者所组成的。”(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77页)共同体成员怀抱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判断。库恩用“范式”概念规范共同体,说它意谓着一种普遍的解题模式,实际上内化为一种“前理解”,进而约束主体的思维理路,如“波动力学”是微观物理学的范式。
“后哲学”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哲学共同体”的完型。在后现代世界里,“哲学共同体”也同时感受了“一元”的文化薰陶。后现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趋向平面化、游戏化,大众消费浪潮消解了对终极、无限、同一的追寻,主体的认知范式实现了由中心、整体向边缘、个别的全方位转向,深度模式为平面模式置换,“非人”变成了“真人”。
感性生活带着迷人的微笑走进了哲学的视野。哲学家可以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悖的结论,但它们必须来自生活也必然进入生活。“后哲学”的“泛化”和“细化”使哲学家由于对“目标理论”的兴致而走到了一起。这种自然自发的组织形式并不具有严格的哲学企图,而是一种纯粹的偶然,共同体内的“意义互搏”屡见不鲜。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共同体的完型以其与现代哲学和古典哲学的格格不入而成为“后哲学”另一显著特征。
二、“后哲学”风格
对于“后哲学”基本事实的梳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消解现象之后所作的进一步的努力。“后哲学”风格在共时维度上表现为“终极关怀”和“运思模式”两极格局,因此构成了对传统哲学方式的生存威胁。但是,“后哲学”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反抗量度和质量却显示出了差别,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特把对“后哲学”风格的审视定位在历时维度上。
1、对古典哲学的遗忘
在心理学上,“遗忘”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的记忆衰老和流失过程,不具有强制性格。这一事实正好说明“后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取舍。在发生学意义上,哲学起源于“爱智”。希腊哲学的发展抛弃了生活实在,反而执着于生活背后的“意义”,这不仅表现在唯物论者对宇宙之极的追问,也表现在唯心论者对上帝灵光的膜拜。存在与思维的两极内摄为一元的世界图式:物质世界或理念世界。这种终极关怀规定了希腊以降的哲学思路,也规定了哲学的运思模式。
古典哲学的形上性格自不待言,即便是近代认识论的长足发展也无法摆脱形上理解的制约。科技革命赋予近代哲学以实证机脉,感性实在树立了一种权威,一种对绝对知识的权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唯理论的先验模式,只是主体对形上实体的追寻改变了路向,感性实在成为绝对知识的替罪羊。哲学的形上特征实际上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后哲学”并不企图扳正哲学的方向,对生活的关怀让它无意中实现了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终极关怀决定了“后哲学”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思考、感受、创造推进了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对世界的关心爱护,哲学踏上了实在之路。
2、对现代哲学的超越
现代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反叛有口皆碑,现代哲学得以扬名亦原于此。哲学的“内讧”真正始于现代,哲学的现代之舟搁浅在此在的河床之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把哲学的彻底变革看作是必要的,并竭尽全力地去进行这场变革。石里克宣称,“我们确信我们正处于哲学上彻底的最后转变之中,我们确实有理由把哲学体系间无结果的争论看成结束了。”(石里克:《哲学的转变》,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6页)古典哲学的“自由联想”使智慧在“胡说”中泯灭。
新的自然科学背景对思辩的本体论和理性主义感到厌恶,古老的哲学命题因为它的形上性格被看作无意义而遭到拒斥,缺乏实证根基的“理性原则”也受到挑战,哲学企图进入生活。因此,现代哲学更关心认识论,甚至把哲学本身变成一种认识论,经验实证原则一统天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