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

有句老话说:“吃的越多 , 去的越早” , 因此很多人都奉行清淡的饮食 , 但是很多人也说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欢吃大肥肉 , 但是也经常红光满面 , 那么这句话是不是谣言呢?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文章插图
近期 , 《Nature》子刊刊载了德国普朗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 , 明确了热量限制的科学依据 。
“吃的越饱 , 去的越早”或有一定道理自人类诞生以来 , 辟谷、徐福渡海等 , 都是从各个方面影响该过程的真实写照 。 在近代的各类研究中 , 饮食或热量控制可以说比较公认的有效手段 , 在前期的实验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成绩 。
本次实验人员发现的这种名为Sestrin的蛋白质 , 在果蝇的肠道中发生着一定的作用 , 可感受到体内的氨基酸水平 , 减缓高蛋白饮食可能造成的影响 。
从机制上来说 , 这种名为Sestrin蛋白是在维生素衍生物之后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因子 , 它可以与特定的氨基酸结合 , 进一步抑制体内的mTOR信号 , 当抑制这种信号后 , 实验果蝇呈现出生长速度放缓 , 生存总周期中位数延长11-40%的情况 。
所谓高蛋白饮食就是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较多 , 例如鸡蛋、肉类等 。 在美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能会造成身体健康负担 。
《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文章插图
维生素衍生物则是一种在几年前进入实用化阶段的 , 被发现能够应对细胞老化效应的物质 , 在过往实验中发现与人类基因组接近的动物模型中出现了类似现象 , 相当于从垂暮之年回到总角年华 。
干预技术已经“出圈”实验室事实上 , 一直以来科学就没有停止过关于生存机制的研究 。
2018年 , 《柳叶刀》中曾公布了研究发现:从2016年到2040年 , 全球预期年龄的平均增幅达到4.4年 , 到2040年我国的平均预期年龄或将越过80大关 , 达到81.9岁 。
也许正因如此 , 科学开始思考如何令我们健康的“优雅老去” 。 今年11月23日 , 《自然》杂志的抗老专题子刊正式上线 , 来自德国普朗克研究所的发现成为子刊上线后的首发阵容 。 在此之前 , 关于维生素衍生物的机制发现以及潜力物质大盘点等“出圈”文章都来自此文献 。
【《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据报道 , 到2040年 , 纵使是排名垫底的莱索托平均寿命也将达到57.3岁 。 而根据麦迪逊数据来看 , 在1800年之前 , 纵使是日内瓦精英阶层也只有少数人超过50岁 。
《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文章插图
目前众多研究甚至已经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实用化的步伐 。 以维生素衍生物为例 , 正是得到《自然》杂志以及各大实验室的认可 , 该物质已经成为技术大众化、规模化迈出探索的第一步 。
《Nature》子刊文章明确饮食限制机制,吃的越少,活的越久文章插图
2017年定向酶技术的推出使该物质得到大范围实用化 , 目前以其物质为主要配方的艾沐茵成分在京东健康中保持较高的搜索频率 。
定向酶技术是一种酶催化技术 , 由港中文大学教授王骏改良并完成专利申请 。 酶是化学变化的重要催化剂 , 在艾沐茵工厂的生产车间中能够看到 , 反应主要是发生在5米余高的反应釜中 , 这种新的方式使整体工厂年产能能够超过百吨 。
除了艾沐茵类似物外 , 在《自然》子刊中曾经梳理了目前具有良好潜力的干预技术 , 其中包括二甲双胍、雷帕霉素等药物在内 , 并且都已经在向“出圈”发展 。
年纪越大 , 越要管住嘴火锅、米线、大盘鸡 , 听起来就让人流口水 , 但是中华美食的背后可能是不甚健康的饮食结构问题 , 在2019年《柳叶刀》中发布的时间跨度近30年的区域饮食调查中 , 因为饮食结构的问题造成的健康问题 , 比印象中喜爱高糖高油饮食的一些国家还要高上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