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酷说老子:残暴不仁的秦国凭什么能统一天下?( 三 )


那么当时的其他六国的人口是多少呢?
楚国大约400~500万;
赵国大约350万~400万;
魏国大约350~400万;
齐国大约300~400万;
韩国大约150~200万;
燕国大约150~200万;
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客观地说,秦国前期之所以的能崛起强大的原因就在于:
顺应了历史潮流,在生产力(铁器和牛耕)不断提升发展的基础上。
适时并且适量地解开了奴隶的桎梏,提高了平民的地位,降低了贵族的特权,缩减了法律上的不平等。
单从以上四点来说,秦国明显要比其他诸侯都做得更加彻底。
所以才能充分激活秦国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大量地吸收外来的人口,于是获得了超越其他诸侯的实力。
用老子的话来描述,秦国的崛起之路不就是“执大象,天下往”吗?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孔子在当时能够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政治理念。
反观当时的其他诸侯,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只是“小象”,根本没发现还有这么一条“生产规律”,这么一只无形的“大象”。
当然,到了秦始皇后期,时代和环境都已改变。
而秦国的《秦律十八种》等法律条文却没有与时俱进,弊端愈演愈烈并开始占据主导,由本来“往而不害”的状态渐渐演变成了“往而害”模式,最终只维持了十四年,就走向了崩溃和灭亡。
所以老子说:
“往而不害,才能安平太。”
7、
孟子曾经跟梁襄王有这样一番对话:
梁襄王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
孟子说:“定于一。”
梁襄王又问:“谁能统一?”
孟子语重心长地说:“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
——《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如果我们剥离开文字的表面意思。
孟子所谓的“不嗜杀人者”,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不害”吗?
“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往而不害安平太”吗?
你一定会问:
“秦朝残暴不仁不也照样统一六国了吗?”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儒家的语境中:
武力统一并不是真正的统一,并不是表面上的“书同文,车同轨”。
况且,秦朝的的统一只维持了十四年,远远没有达到“安平太”的状态。
那真正的统一是什么呢?请看下一句。
 杨朱|酷说老子:残暴不仁的秦国凭什么能统一天下?
文章插图
【第三句】【第四句】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
音乐与美食,虽然可以让往来的过客停步驻留,但毕竟是短暂的、有限的。
顾客一旦听完了音乐,品尝过美食,自然就转身离开。
可是,老子认为:
“道”虽然无色无味又无声,不可捉摸,但它是长久的,永恒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也就是说:
以短暂的、有限的音乐和美食去吸引顾客,就是“执小象”;
以长久的、永恒的“道”来吸引天下人,就是“执大象”。
其实归根结底,老子要表达的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秦朝的崛起就完全符合“乐与饵”的特性,见效快,灭亡也快。
2、
荀子在这一点上就完全赞成老子,他认为:
“兼并一个国家很容易,难的是凝聚人心,使这个国家真正蜕变成本国的人民。”
——《荀子?议兵》( 原文:兼幷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
没错,儒家提倡的统一是文化的统一,只有做到万民同心,团结一致才算是真正“征服”了这个国家。
否则,就像油不溶于水一样,纵然暂时“兼并”,迟早还是会分裂。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一天下呢?荀子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于老子,他提出:
“凝士以礼,凝民以政;
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
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
——《荀子?议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