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北宋,私自宰杀牛马情节严重者(平民)依然要判处死刑。
《宋刑统》明文规定:
“如盗杀马牛,头首处死。”(头首:即首犯、主谋。)
后来到了明朝,生产技术虽然提高了不少,但是《大明律》对“牛马”的保护同样严格有加:
“凡故杀他人马牛, 杖七十, 徒(流放)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 杖一百。”
现在,假设你穿越到了公元前500年,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
那么请问:
在马厩失火的时候,你能保证做到“问人不问马”吗?
恐怕你的第一反应,更可能是关心马的伤亡。
因为从正常的逻辑来预估的话:
相对于战马的伤亡,几个奴隶的死所造成的损失确实更小。
然而,这个逻辑尽管表面上无懈可击,但似乎总是缺乏那么一点儿说服力。
我们究竟遗漏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先留待思考。
4、
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则典故:
在西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丙吉。
有一天外出考察民情时,看见一群人在大街上打架斗殴。
丙吉视若无睹,过而不问。
突然,前面有一个农夫正在赶牛,牛喘气吐舌,好像不堪重负的样子。
丙吉赶紧叫停,吩咐下人去询问牛的状况。
这时候,一个属官忍不住说了几句讽刺的话。
丙吉并没有生气,而是语重心长地说:
“打架斗殴,死伤和赏罚自有长安令去负责。
但如今春日未热,耕牛就疲乏失力。
恐怕是节气失调,难保会影响农作。
事关国计民生,所以我才特地询问。”
——《汉书·丙吉传》
没错,从表面上看:
街头群殴所造成的人力和财力损失,远远超过一头生病的牛。
但是关键在于:
初春的牛喘可能预示着节气的失调,而节气的失调如果不提前预防,恐怕会造成千万人的饥饿和流离,这一点是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的。
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当下的、眼前的、小的利弊,而无法透视到未来的、遥远的、大的利弊。
也就是说:
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小象”,唯有智者才能透视到“大象”。
因为小象有形,大象无形。
文章插图
5、
值得一提的是,丙吉当时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
“宰相不亲小事。”
显而易见,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
“宰相要执大象。”
谈到这里,我们或许就明白孔子“问人不问马”高明在哪了。
从当下来看:
马匹当然比奴隶更重要,马匹的减少比奴隶的伤亡所造成的损失更大。
可是,从长期来看呢?
统治阶级这种“重马轻人”的思想如果传播出去,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暂且不说“无仁政,失人心”这种间接的影响,最直接的后果是:
鲁国的奴隶一定会努力逃亡。
其实在春秋时期,各国奴隶纷纷逃亡甚至起义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演变为一种常态。
楚国甚至专门出台了一项法律叫《仆区法》,其中就规定说:
“不准奴隶逃亡、不准藏匿奴隶。”
可见,当时诸侯各国对待奴隶的态度基本上是“重马轻人”的。
6、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奴隶的多寡,直接解决定了其军事实力的强弱。
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
人口数量的优势。
秦国在商鞅(前395年~前338)变法期间对内实施人口奖励的措施,对外采取“利其田宅,免其兵役”的优惠政策。
以至于到了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国人口迅速增加到了400万以上。
——数据源自路遇/ 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第一章?第三节》
而到了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时期,有人估计秦国的人口可能已经超过了500万,甚至突破了600万。
推荐阅读
- 诗词赏析|《精选古典诗文200篇》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 老子的反战思想与军事理念
- 带着“肉体”去探索,灵魂是要上当的,《老子》快乐不是享乐
- 千古绝对: 骑青牛, 过函关, 老子姓李, 能对出下联的都是神仙
- 他是老子同乡,是宋代理学奠基人,也是民间算卦的老祖宗
- 诗词赏析|《精选古典诗文200篇》之《〈老子〉第四十二章》
- 中国伟大的先贤老子流传千古,世人不知他还有一个更厉害的先祖
- 孔子与老子谁更厉害?看看他们对美色的态度就知道了!
- 2010年的涡阳天静宫(老子庙)
- 宠文五年后归来,她刚下飞机就被总裁拽进怀里“想死老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