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二 )


(1975年)9月 , 由我至京听取专家对样稿的意见 , 并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 , 以《唐人八家诗·李义山集》(毛氏汲古阁刊)为底本 , 至北京图书馆善本室过录了清影宋抄《李商隐诗集》、明悟言堂抄本《李商隐诗集》、明蒋孝刊《中唐十二家·李义山诗集》、明胡震亨辑《唐音统签·戊签·李商隐诗》、明姜道生刊《唐三家集·李商隐诗集》、清席氏刊《唐诗百名家全集》之《李商隐诗集》的全部异文 , 及傅增湘过录在席本上的蒙叟(钱谦益)抄本、季沧苇抄本的异文 。又抄录了王鸣盛在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初刊本上的手批 。
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国家图书馆藏明毛氏汲古阁刊《李义山集》 资料图片
又追记自己如何开始撰写《李商隐诗歌集解》书稿:
1979年3月至4月 , 我和恕诚用了约一个月时间赴北京查阅抄录我们已抄录材料之外 , 师大馆藏所无的有关李商隐的资料……并补录了钱谦益东涧老人写校本《李商隐诗集》的异文及蒋斧的跋文……我1979—1981年无课 , 即专力投入此项浩繁的工作 。从科研处领了5000张大方格400字稿纸 , 便按凡例所定“诗正文”“集校”“集笺集评”“撰著者按”各项逐篇进行 , 夜以继日 , 历时约一年半 , 独立将近600首义山诗歌整理笺释完毕 , 共4000余页 , 约160余万字 。1980年暑假后 , 恕诚边写论文《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 边逐篇看我写的初稿……恕诚看完我的全部初稿后 , 我们就分头开始作修改、誊抄、定稿工作 。
刘学锴、余恕诚两位先生的李商隐研究 , 是20世纪的学术经典 , 但是仅从以上这些远非全部的自述中 , 即可想见他们投入多少心血 , 经历多少不易 。
刘学锴2005年退休后定居北京 。这十多年来 , 他先是完成《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三部书 , 其后又因“不能忍受闲暇无事的状态” , 撰写了这部《唐诗选注评鉴》 。关于后者 , 刘学锴说自己开始时计划比较大 , 选了2700余首 , 基本上把现存唐诗中的精品一网打尽 , 但后来因精力实在不济 , 就压缩到600多首 。尽管如此 , 该书的工作量仍很大 , 光笺评一项 , 就需要翻阅、选择、抄录大量前人文字 。一位专家对该书“李白”部分引用资料做初步统计后发现 , 竟达155种之多 , 其中不少文献 , 连专门从事李白研究的学者都未曾关注 , 而这都是刘学锴以颤抖之手一笔一画完成的 。当刘学锴委托次子把满满十大包手稿送到出版社时 , 编辑们无不感到震撼 。
重估李商隐的文学价值
刘学锴集三十年之力从事李商隐研究 , 撰写出以《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为代表的系列论著 。这些论著 , 正如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所称道的那样 , 无一不是“用专业的工匠精神仔细打造的精品” 。刘学锴的研究 , 不仅使李商隐这位晚唐大诗人的人生与创作得到彻底清理 , 实现了李商隐在中国古典诗歌史经典地位的重估 , 其研究方法的创新亦能给人以启迪 。
从清代到民国 , 李商隐研究持续不断 , 正如刘学锴所言 , 可以列举“一长串研究者名单” , 但就是这样一位被岑仲勉先生形容为唐代作家中“后世治之最勤”之一的大家 , 无论是生平行踪 , 还是作品系年、错简异文、诗意理解等 , 都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 。刘学锴的李商隐研究 , 在文献整理考证方面 , 得出了大量有突破性的或有创新性的结论 。其中 , 关于义山“开成五年江乡之游”的辨正和“梓幕期间归京”行程的考辨 , 最为典型 。
清人冯浩、近人张采田等人认为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五年秋末至翌年(武宗会昌元年)春曾有过一段历时数月的“江乡之游”(今湖南洞庭湖一带) , 岑仲勉对此虽有质疑 , 但因缺乏有力内证 , 并未获得学界普遍认同 。刘学锴撰《李商隐开成末南游江乡说再辨正》等三文 , 根据李商隐诗中的内证 , 特别是对《哭刘司户蕡》诗“更惊骚客后归魂”一句的正确解释以及对罗衮《请褒赠刘蕡疏》文中冯、张误引的“身死异土 , 六十余年”一句的还原 , 又证之以新发现的刘蕡次子刘珵墓志中关于刘蕡“贬官累迁澧州员外司户”的记载 , 以及文宗开成五年秋冬间 , 李商隐随王茂元赴陈许幕府前夕、途中、初到时代拟的一系列表状启牒和诗作的详实考辨驳正 , 彻底否定了冯、张之说 , 从而对三十余首义山诗文重新做了系年和阐释 , 纠正了冯、张等人的错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