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锴:下笨功夫,做真学问
【求索】
作者:王树森(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学人小传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刘学锴 , 1933年生 , 浙江松阳人 。1952—1963年 , 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 。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 。另发表专题论文多篇 , 较有代表性者 , 收入《唐音浅尝集》一书 。2016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师终身成就奖 。
洋洋三百万字的《唐诗选注评鉴》 , 是刘学锴先生75岁时开始撰写的 。他不顾年高笔颤 , 历时四载 , 一笔一画在稿纸上写成此书 。2013年初版后 , 每次重印 , 刘先生都会对已发现的疏失进行修改 。2019年的新版也不例外 , 86岁的他 , 又新增修订400余处 。
了解刘学锴学术生涯的人 , 对他以如此高龄成此巨帙不会感到意外 。刘先生曾说:“哪怕就是笨人 , 只要肯下笨功夫 , 持之以恒 , 肯定会有比较像样的成果 。”在迄今已逾一甲子的学问人生中 , 他就是凭借一点一滴的笨功夫 , 做出了真学问——有近千万字的著述为证 。
兀兀穷年的学问人生
刘学锴1933年生于浙江松阳 , 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 1959年留校任教 , 直至1963年主动要求调往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前身 , 后迁回芜湖)与家人团聚 。在燕园生活的十二个春秋 , 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 , 奠定了坚实基础 。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 , 激情洋溢 , 许多中文系学生 , 对文学创作充满向往 。然而在入学后的第一场师生见面会上 , 系主任杨晦先生就说 , 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 希望同学们刻苦读书 , 将来准备当老师 , 当学者 。这给了刘学锴很深触动 。大学期间 , 他通览了许多重要作家的诗文词集和戏曲小说 。作为文学史课程课代表 , 与游国恩、浦江清、吴组缃、林庚等名师接触较勤 , 他就借助这个“便利” , 多方请教 。
1956年 , 刘学锴被免试录取为林庚先生的第一届副博士研究生 。1959年 , 又奉魏建功先生之命到新组建的古典文献专业担任教师 。在随林庚先生读研期间 , 刘学锴不仅通读了20余部古代文学经典 , 还根据指导老师要求 , 认真阅读自魏晋至五代的名家别集 , 撰写读书报告 , 定期呈改 , 然后师生讨论 。为了协助正在撰写《盛唐气象》一文的林庚先生做资料统计工作 , 刘学锴对唐诗做了通览 。到古典文献专业任教后 , 他又在吴小如等先生的指导下 , 从阅读《书目答问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起步 , 继而钻研清儒和近人有关校勘学的专著和古籍校注 , 花了一年多时间撰写讲义 , 终于开出新设置的“校勘学”课程 。刘学锴后来在古籍整理上的建树 , 与这段时间的勤学深思有很大关系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李商隐诗选》 资料图片
“文革”期间 , 已经移教安徽的刘学锴 , 像很多学者一样 , 处于困境之中 ,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古典文学 。1975年 , 他和余恕诚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撰写《李商隐诗选》 。从此开始 , 他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 专力从事李商隐研究 。他的李商隐研究 , 从诗集解、文校注、资料汇编 , 到传论、接受史、选本乃至普及读物 , 形成了完整体系 。2014年余恕诚去世后 , 刘学锴撰写了《我和恕诚合作撰著有关李商隐的几部书稿的具体情况》一文 , 其中回忆自己为写《李商隐诗选》赴京抄录材料的情景:
推荐阅读
- 少林方丈释永信练功照看起来很厉害,自曝曾练过100种少林功夫
- 曾国藩:大多数学问来自于生活,应在孝悌上用些功夫
- 潘粤明的12幅书法作品欣赏,笔墨新颖自成一体,笔下有真功夫
- 国外网友:独竹“水上漂”是什么中国功夫
- 少林宗师隐居嵩山,人称少林活的拳谱,曾否认释永信不会功夫
- 天下功夫出少林之少林十三棍僧救秦王
- 水中仙子!24岁女孩苦练17年,“水上漂”惊艳世界: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 朱熹这首诗年年入选小学课本,但是想要读懂,还真要下一番功夫!
- 没有家族传承,也不是军人出身,武松的功夫从何而来?
- 看封神:杨戬的七十二变功夫到底是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