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为:译制片可不是“老伙计”,《简爱》《茜茜公主》等早期剧本档案首次公开
https://n.eastday.com/news/1607225659020547
采访人员熊芳雨、刘晓晶、刘昊12月6日报道:提到译制片,很多人喜欢调侃“哦,亲爱的老伙计”一类的翻译腔。上译厂青年翻译夏恬,对于当下观众来说,接触字幕组更多,很多人没看过老译制片。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译制片都很少有这种表述,“译制片早就不是老伙计了”,夏恬说,我们一直追求的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说接地气的话。
近日一批老译制片档案向社会公开展示。
采访人员从上海市档案局获悉,上影集团旗下的上海电影译制厂有限公司所保存的近万件译制片档案,将参加第三批市级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首批16部经典电影翻译手稿在内的译制片档案,揭开神秘面纱。
文章插图
上译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其前身为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机制健全的专业译制外国影视片的国有企业。
文章插图
混录棚长桌上摊平放着一眼忘不到尽头的档案袋,都是《简爱》《佐罗》《虎口脱险》《茜茜公主》《叶塞尼亚》等耳熟能详的语言剧本、翻译初版本、台词本、完成本等,纸张已泛黄,上面涂涂改改的痕迹依旧。有些纸张上还能隐约看到茶渍,或许是上译厂老前辈挑灯夜读时不小心沾上的,怕茶渍沁到后页,还补上一张纸垫着。
文章插图
上译厂配音演员、译制导演曹雷指着这些修改痕迹告诉采访人员,一部经典最基本的就是剧本,电影送过来,从翻译成剧本到最后配音,中间最起码要改好几稿。尤其翻译完后的初对,根据翻译好的台词和原片对口型,达到口型和意思同步。“这项工作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口型员,需要数出影片中外国演员讲的每句话口型能装多少中国字,翻译人员据此调整每句话字数,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行。”
经典译制片需反复琢磨台词
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还没有译制片的概念,那时候观看外国影片要不就是当做默片看,要不就是看简单的字幕,最先进的则是电影院的译意风,也就是戴上耳机一边看电影一边听解说。
文章插图
曹雷1945年随着父母来到上海,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看到了最初的译制片。“每个座位上有一个耳机,那时候我看《白雪公主》,把耳机戴上,里面有一个声音很好听的译意风小姐。译意风小姐多半是从教会学校招来的女翻译,通过耳机,把银幕上的对话翻译成中文传给观众。”曹雷说,后来上译厂也是在译意风基础上发展而来。
曹雷80年代进入上译厂担任配音演员和导演,配过《茜茜公主》中的苏菲皇太后、《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米兰达等角色,担任过《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译制片导演。她回忆道,那时大家都一门心思要做出精品来,有时候一句台词都要琢磨一周。
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老版翻译脚本中的最后一段,侦探波洛用英文说“Take it easy”,在第一稿中这句话被直译为“慢慢来”,第二稿被改为“别心急”,在最终的第三稿中,上译厂创始人、老厂长陈叙一亲自改为“悠着点”。影片结尾这句“悠着点儿”颇为传神,表达了本意同时也体现了波洛的幽默诙谐,这个“悠着点儿”后来也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
文章插图
当年上译人为译制片配音的工作场景(话筒前站立者为富润生)
1980版《加里森敢死队》,一个队长发出命令,手下回答“Yes, sir”。这个sir如何翻译,陈叙一也是动足了脑筋。sir翻译成先生、队长、长官都不太符合角色身份,最后他想出了“头儿”。在此之前中国的语言习惯中没有这个词汇,这是陈叙一首创,后来也成了一个称呼领导的固定词汇之一。
推荐阅读
- 《红楼梦》宝玉房里的丫头,可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
- 古代长枪为何挂红缨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古人的智慧!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 宫闱逸事|齐妃,早期深受雍正宠爱,为他生下四个孩子,后来却因儿子被冷落
- 管虎是最懂“女人”的导演,看了他早期的作品你就懂了
- 三国两晋南北朝|“七进七出”可不是赵云,而是三国武力第一人,吕布关羽都打不过
- 《黑暗年代》丨早期英格兰在发展开端也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 观音可不是靠念紧箍咒搞定猴子的, 恩威并施! 这个举动让孙悟空彻底交心
- 晶哥聊古玩: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工艺高超的高古金器!
- |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论(四)|长江文化| a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