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正正|和氏璧是个环状圆形的玉石,为什么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方方正正|和氏璧是个环状圆形的玉石,为什么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文章插图
关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韩非子》中有明确的记载,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楚国人和氏在荆山砍柴的时候发现了一块石头,按照他多年和石头打交道的经验来看,这块石头不简单,很可能会是一个稀世玉石,于是他决定将这石头献给国君,但是他的献玉经历委实太艰难了点。
他在得到玉石之后就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不懂玉石,就让宫中的玉石匠来鉴定一下,得出的结果是这就是一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石头,楚厉王一怒之下命人砍去了和氏的左脚。
多年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再次带着这块玉石进贡,结果鉴定出来的结果依旧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一怒之下武王命人砍下了他的右脚。
失去了双脚的和氏一直不死心,还在继续等,直到武王逝世文王继位,和氏带着自己的石头在荆山脚下哭泣,不吃不喝就只是哭泣,哭到后来都哭出了血泪。这件事传到文王的耳朵里,赶紧派使者前去询问,和氏表示,我不是因为断脚的酷刑而哭泣,而是心疼这块玉石没有人懂得欣赏。
 方方正正|和氏璧是个环状圆形的玉石,为什么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文章插图
楚文王寻思这个人这么执着,难道真的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他就让玉石匠们好好鉴定这个玉石,结果发现这真的是个宝,还是一个无价之宝,做楚国的国宝都不为过。楚文王感念和氏的功劳,就给这玉取名为和氏璧。
后来楚国因为联姻向赵国求婚,为表诚意将和氏璧送到了赵国,之后这块稀有的玉石就成为了赵国的国宝。历史上完璧归赵的典故中,指的就是秦昭襄王愿意用十五城池来交换这个和氏璧,而赵国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到秦国,与秦昭襄王斡旋,最后玉又原封不动的送回了赵国。
再后来,战国时代战乱纷飞,秦始皇成为当时最大的赢家,和氏璧易主秦始皇。但是和氏璧不再完整,秦始皇命人将其雕刻成为玉玺方便携带,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玉彻底与皇权挂上了钩。
这里问题就来了,在我们的认知中,和氏璧是一个圆形的玉石,应该是比较薄的,而传国玉玺则是四四方方的、硕大的皇权象征物,那么,这样的和氏璧怎么可能被雕刻成传国玉玺呢?当时无论是从技术上来说还是皇权的需要,传国玉玺都应该是一整块玉直接雕刻成的,不存在拼接的可能。
 方方正正|和氏璧是个环状圆形的玉石,为什么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文章插图
所以倘若圆形环状的和氏璧真的被雕刻成了传国玉玺,那就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一、和氏璧体积很大,足以雕刻成硕大的玉玺
和氏璧被发掘于春秋时期,《韩非子》中有关于它的记载,记载中和氏每次都是抱着和氏璧供奉给历代楚国国君的的,之后在荆山脚下哭也是抱着这块玉石哭。所以可以知道和氏璧的璞石大小是需要抱着才可以拿起来的,单手之下很难拿起,所以很可能和氏璧的体积并不小。
历史上和氏璧虽然重要但是记录不多,完璧归赵就是和氏璧最经典的一个故事。当时秦王觊觎于赵国拥有的和氏璧,想要用一座城池来交换。率先去问了和氏璧最初的主人楚王,但是双方约定在秦国的土地上进行交易。
这一点让楚王担心和氏璧有去无回,当时大臣蔺相如毛遂自荐站出来,称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去秦国一趟。到达秦国后,秦王私心开始显露出来,一心欣赏和氏璧的样子,闭口不谈交换城池的事情。蔺相如最后抱着和氏璧,举到头顶扬言要摔碎它。
 方方正正|和氏璧是个环状圆形的玉石,为什么能被雕刻成方方正正的玉玺呢?
文章插图
从这一段历史中可以知道,和氏璧的大小和分量,都需要成年人双手持握。并且和氏璧分量十足,当然不会轻易摔碎。
从这些记载似乎可以看出来,和氏璧体积很大,虽然是一个圆形的玉石,但同时也比较厚,因此完全有可能雕刻成四四方方的一个大的传国玉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