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岁,抽烟15年,医生建议我肺癌筛查,但被我严词拒绝了( 二 )


她变得弱不禁风 , 出门买点东西就好像攀登珠穆朗玛峰那么艰难 。
渐渐地她不再出门 , 也不怎么和朋友们来往 , 有时候甚至在自己家里摔了一跤都没人管 。 她的自信消逝得无影无踪 。
药物的确降低了血管病风险 , 但她也饱受严重副作用的困扰 。
到这 , 你肯定有一样的疑问:难道医生不知道这些危害吗?
这就是对病负责和对人负责的不同了 。 如果对人负责 , 那医生就要统筹考虑这个人遭遇的所有风险 , 今后的生活质量 。
可是如果对病负责 , 那医生不给患者开一些他药 , 就会显得软弱被动 , 甚至是不负责任 。 反正开药确实能降低发病风险 , 那为什么不开呢?
况且医生的知识系统也不是自动更新的 , 很多医学研究的进展 , 新发现的并发症 , 医生可能也不清楚 。
我35岁,抽烟15年,医生建议我肺癌筛查,但被我严词拒绝了文章插图
2、除了对身体存在危害 , 过度医疗还会在心理层面上造成过度紧张就拿筛查来说 , 筛查不同于我们日常的普通体检 , 普通体检我们都知道 , 一般是抽血化验、B超、血压检查等项目 , 主要是发现一些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 。
但是筛查相比普通体检来说更加专业 , 目的性更强 , 按说 , 筛查是个好事 , 早发现早治疗嘛 。 但作者提到:目前还不存在任何一种准确率100%的筛查 。
比如肺癌筛查 , 其实只有高危人群需要做筛查 。 目前国际上的指南定义差不多 , 建议定期接受检查的对象 , 主要是:
年龄在50-75岁之间 , 长期抽烟的 , 以及已经戒烟但是戒烟时间没超过5年的人 , 重度吸烟、有肺癌家族史或者有慢性肺病的人 。
这说的是高危人群 , 那对于非高危人群来说 , 作者其实是不推荐做肺癌筛查的 。
原因是在非高危人群中 , 筛查的假阳性率会特别高 , 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 另外 , 不同筛查手段对身体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 所以如果不是必须 , 就最好不用 。
这正是我不做肺癌筛查的原因 。
但有很多健康的人什么都不了解 , 抱着对疾病防患于未然的心态进行筛查 , 而有些医护人员 , 又像是铁了心要把健康人群拉进病房和手术室 。
再比如宫颈筛查 , 给很多英国女性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早在1964年 , 宫颈筛查项目就在英国出现了 。
2009年 , 有一位电视界名人因为宫颈癌去世 , 随后政府和各种机构就开始展开大规模的宣传 。 作者发现: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不仅建议“把筛查提上日程” , 还把“做筛查”夹在“预约剪发”和“购买电影票”的传单中间;
医院诊所里到处都挂着粉色海报 , 仿佛它们是同样寻常的小事 , 结果就是接受宫颈涂片检查的人数大幅上升 。
毕竟 , 政府宣传的是筛查能救命 。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作者认为 , 关于宫颈筛查 , 我们掌握的信息离它的本来面目还差得远 。
2003年 , 英国的一位公共卫生医师 , 针对布里斯托地区接受过宫颈筛查的35万女性进行了调查 。 研究表明 , 在20年的时间维度和每10000名妇女中 , 接受筛查的潜在好处是让宫颈癌死亡人数从25例减少到15例 。
而代价即就是:
有将近1000名身体健康的女性被告知她们结果异常、需要复检 , 其中 , 超过500人将接受阴道镜检查和活检 , 这可能会给她们带来早产的风险 。
当一份检查结果异常通知单送到家门口的时候 , 不少人没病也被吓病了 。 她们会失眠 , 想象各种后果 , 比如不能生育、英年早逝 , 或者自己的孩子会在没有妈妈的环境下长大等等 。
有的女性心态好 , 还能把这些暂时放到一边 , 把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有一些心态不好的 , 这件事会给她们带来无处不在的焦虑和绵延不绝的恐惧 。
这样的结果带来的焦虑情绪 , 已经不是个次要的副作用了 , 而是全民的紧张和恐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