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举人与知县之间 , 其实只是隔了一张薄薄的纸片 , 既能看得到 , 暂时还未曾摸到罢了 。但举人有知县所不具有的优势 , 那便是举人有着超高的上限 。
人会恐惧 , 对于未知的事物更恐惧 , 举人的优势在于其不确定性 , 有可能下一刻他便成为了知县的幕僚 , 也有很大的可能 , 变成县令的上级 。一名知县 , 处于官僚等级的下半部分 , 成为了一个地方区域的最高执政长官 。在这个地区 , 就好比“土皇帝”一般 , 天老大 , 他老二 , 可放到整个国家官员体系中比较 , 那他的分量就没有那么重了 。
举人|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春秋战国时期 , 实施的是诸侯分封制 , 国君并没有将最肥沃的土地分封出去 , 而自己也是有一部分自留地的 , 这部分土地便需要国君派人前去管理 , 这便是最初的县长的雏形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 , 便将分封制废除 , 开始大力推行郡县制 。
这种制度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接受 , 郡县制度下 , 郡县的官员均由统治者直接选拔派出 , 官员的任免与更换的权力全部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 。各地的知府、县令基本就相当于一个打工仔 , 要比传统分封制的诸侯管理起来 , 更加灵活便捷 。
在这种制度下 , 最先出现的是“县令”这个官职 , 作为治理地方最小的行政长官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几个战乱的时期 , 在这一时期 , 县令成为了高危职业 。在很多地区都的或许由于政绩不佳被罢免 , 也或者由于被乱兵杀害 , 那些顶替职务担任县令的人便是最早的“知县”的雏形 。所谓的“知县”便是知道县里的事务 。
对于统治者来说 , 他必然还是要掌控这些县的 , 于是便开始下派京官来去地方治理 , 为与地方官区分 , 便正式有了“知县”这一职位 。在明清时期 , 什么样的人才会有资格被派去担任“知县”?
举人|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自隋唐时期大兴科举之后 , 朝廷官员的选拔便以科举成绩来最终确定 。在明清时期 , 知县作为一个七品官员 , 绝大多数都是由举人来担任 。即知县中大都是举人出身 , 为何说是大部分呢?因为还有一小部分是高官家的子弟 , 前去基层历练的 , 这一部分人基本上会在基层待一阵 , 之后便火线提干了 。
根据古代的科举制度 , 举人致分为五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会试 。其中“县试”、“府试”、“院试” , 乃系“童试”的三个等级 , 成绩合格者被称为“秀才”;“秀才”于一省省会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 , 成绩合格者即为“举人” 。
成为举人之后 , 可以说 , 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的大门 。举人若想要当官 , 只需要耐心等待即可 , 最小便是一个知县的官职 。而且在做官之前 , 他们便已经拥有了国家正式的补贴 , 赋税方面的优待 。可“人要没有梦想 , 与咸鱼有何区别” , 很大一部分举人在家待业期间 , 并不甘心于当一个耐心等待的“咸鱼” , 而是选择继续学习选择参加“会试” 。
参加“会试”合格的人 , 便有了更广阔的的前景 , 哪怕是失败了 , 最多还是在老家待业罢了 。因此大多数的人都会在待业期间选择继续深造 。“会试”合格的人 , 便有了“贡士”的身份 。顾名思义 , 这些人是有资格被举荐给天子 , 继续参加天子举办的“殿试” 。
举人|七品知县坐镇一方,实力权力非常大,为何不敢轻易得罪举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参加“殿试”的这些人是不存在被淘汰的可能 , 只不过是官员高低的问题罢了 。“殿试”没有淘汰一说 , 但是会排出一二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能达到这个层级的“举人” , 用一句话来说 , “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当年范进在中举之后 , 变得激动万分 , 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