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中国古代看似一个县衙编制几十人就可管理整个县几万 , 甚至十几万人口(再多就上到州或府了 , 要不就是京师直辖县了)的军政、钱粮、诉讼、缉盗等一切事物 , 效率感觉比现代社会都高 , 其实不然 , 且听我来一一分析 。
先来看县衙的正常编制 , 主要分三部分:
一、体制内(朝廷正式编制)的官员 , 分入流和不入流两种 , 相当现代社会的公务员 。
1.县令 , 一县之行政长官 。一般管辖万户以上的称县令 , 万户以下的称县长 , 称知某县事 , 明清朝叫知县 , 百姓称县太爷、老父母 。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县丞 , 县令的副手 , 佐理知县 , 分掌税收、户籍等事务 。(小县可不设)
3.主薄 , 品级略低于县丞 , 也是帮助县令处理行政事务的佐官 。(小县可不设)
4.县尉 , 品级与主薄相似 , 分掌缉捕拿奸、抵御盗匪、守卫县城等军事事务 。
5.教谕 , 品级更低一些 , 分掌县内的文化教育、学子考评等事务 。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以上是有品级的朝廷正式官员 , 还有些未入品的流官 , 包括:典史、驿丞、(课税、仓廪、河泊大使)、医学训科、僧道会司等等十好几个具体负责一方面事物的流官 。
二、体制内的吏员
体制内的吏员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事业编 , 也有地位等级之分 , 通常以“流外几等”来区别 。
各官员之下设置吏员若干名 , 为诸司曹的业务主管 , 细分为税收、刑名、兵役、文教、水利、农耕等 。吏员中 , 职务最高的称为典吏 , 也是最有希望迈入官员品阶的吏员 , 如县里出现空缺 , 通常由典吏补入 , 林林总总加起来也得二三十人 。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体制外的衙役
衙役就像现代社会的临时工 , 有官方身份 , 但朝廷不发俸禄 , 由县衙自筹发放 。有些朝代 , 把名额分发到乡里 , 摊派到百姓身上 , 毎年义务劳动 , 跟本就没有俸禄 。
这些最低级的人员负责站堂、缉捕、催差、征粮、押送等最辛苦和危险的事务 。以清代县衙为例 , 一般分为“三班衙役” , 指皂班、捕班、壮班 。各班衙役均设班头 , 统领属下做事 。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皂班 , 负责护卫、开道、升堂、执刑;捕班 ,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捕快 , 负责侦缉、抓捕、传唤等;壮班 , 就是民壮 , 负责把守城门、看护牢狱、库房等 。
另外 , 衙门中还有些做杂事的帮佣 , 比如:厨子、更夫、门子、仵作、马夫、老妈子等杂员 , 也属衙役的范围 。
举一个清朝时期的例子 , 清中期大兴县衙定额为:门子2人 , 皂隶16人 , 马夫12人 , 禁卒10人 , 轿夫8人 , 灯夫4人 , 库卒6人 , 仓夫4人 , 民壮60人 。但实际上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编制 。通常 , 小县有数百人 , 大县有上千人 。
中国古代一个知县,只有几十个衙役,为何能管理全县十几万人口?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