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米音乐传关闭背后:一超多强格局下,中小音乐平台如何突围( 三 )


不过盘点各家的版权地图 , 腾讯音乐一骑绝尘 。 以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为例 , 2017年5月 , 腾讯音乐以3.5亿美元加1亿美元的股权 , 拿下环球音乐三年独家版权 。
加上此前手握的索尼、华纳王牌 , 腾讯音乐将三大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收入囊下 , 这意味着其他平台只能通过腾讯转授权才可使用这三家的曲库 。 不仅如此 , 腾讯音乐还努力向产业链上游布局 , 入股环球音乐 , 交叉持股华纳及索尼 。
在目前“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下 , 就连网易云音乐也追得费劲 , 原本不占独家版权先机的虾米似乎更难触底反弹 。
环球音乐“牵手”网易云和腾讯 , 虾米不在列
值得关注的是 , 自2020年以来 , 三大唱片公司有意打破在大陆地区独家销售的模式 。 有观点推测背后与反垄断调查有关 。 去年8月 , 外媒报道指出腾讯音乐因与世界三大唱片公司签署涉嫌排除、限制竞争的独家版权协议 , 遭到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垄断调查 。
对于版权独家授权模式 , 有声音批评这使得国内的音乐运营商及其它需要购买音乐版权的公司 , 付出了超过合理价钱两到三倍以上成本 。 也有支持观点认为 , 争夺独家版权有利于平台构筑“护城河” , 同时提高平台开展营销、维权的动力 , 减少“搭便车”的情况 。
截至目前 , 官方并未披露这起反垄断调查的具体信息 。
今年8月 , 环球音乐宣布与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达成版权合作 。 而虾米并未抓住这次“牵手”版权巨头的机会 , 背后或许是基于运营成本考虑 。
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虽然音乐版权巨头转成非独家授权了 , 在收费模式上依旧没有本质差别 , 还在卖高额的保底金 。 ”
据南都采访人员了解 , 在线音乐平台与大型版权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为“保底+分成”的方式 , 如果播放收益(如广告、付费等)超过保底费用 , 再按一定比例的分成 。
一个现实尴尬是 , 版权方打包出售的一个百万级曲库里 , 可能大部分歌曲的收听量并不高 , 由此能给平台带来的收益甚微 。 而为获得曲库 , 音乐平台事先预付了高额的保底金 , 很多时候却面临无法回本的情况 。
“平台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版权支出 , 然后靠别处的补贴来运营 。 如果有一天其它音乐平台也迎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那么唱片公司‘躺赢’的时代将结束 。 ”上述音乐行业从业者说 。
不难理解 , 当市场上仅有一家平台独大时 , 垄断企业的议价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 这对唱片公司、音乐人和用户来说可能都不是一件好事 。
张毅举了一个例子 , 不久前他曾调查发现 , 很多受访的用户听的还是十年前的老歌 , 近几年流传度甚广的歌曲几乎昙花一现 。 不同于其他商品 , 音乐还是一种文化 。 “如果用户都集中在一家 , 平台想推什么艺人就推什么 , 把音乐人的作品价格压得超低 , 恐怕没有人会创作音乐了 。 ”张毅说 。
回顾虾米成立初衷 , 让音乐人赚到钱 , 这一理想和情怀似乎被现实的种种因素“耽误”了 。
独立音乐人吴羽告诉南都采访人员 , “现在的情况是 , 有钱的平台会越来越有钱 , 虾米做得再好若不赚钱也是会被抛弃的 , 因为整个音乐行业的话语权不在音乐人手里 。 ”
虾米失落 , 小众平台还有突围机会吗?
虾米的命运将走向何方?目前还未尘埃落定 。 12月4日 , 有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再次申请注册了虾米音乐商标 , 涉国际分类教育娱乐、科学仪器 。 这让解散传闻多了点变数 。
但由此引发的行业探讨仍值得关注:为何背靠巨头的虾米会走向落寞?在竞争格局稳定的在线音乐市场中 , 小众音乐平台还有突围的机会吗?
吴羽认为 , 如果有更新的音乐平台想存活下来 , 可能就要抓住某个具体的流派 , 比如嘻哈、古典 , 虽小众但有固定受众群 。 李小莹也表示 , “平台小并不意味着难以生存发展 , 就像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 , 各有各的特色所在 , 也都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