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两粒种子:自我控制力和个人主动性

陈会昌教授连续15年的儿童研究中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 , 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 , 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 。
本文是陈教授2010年在《父母必读》创刊30周年庆典发言中的部分演讲内容 。
1995年 , 我在北京找了208个小孩 。 当时他们是两岁 , 把他们叫到我实验室做了一系列的测试、观察、父母问卷 , 每隔几年叫他们来观察一次 , 一直到现在 , 时间已经过了15年了 , 现在这些孩子已经17岁了 , 大多数都已经高考结束了 。
在这15年研究当中 , 我所发现的结论非常多 , 光这一个研究带出了五十个研究生 , 他们都是写这个研究的 , 我认为在我们众多的发现当中 , 有一个发现很重要 ,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 , 就是两颗种子 。
我的研究发现 , 每个孩子身上有两粒种子 。
其中第一颗种子就是自我控制力 。
听话、守纪律 , 做别人让你做的事情 , 这是我们平时的大白话 。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 出门交通规则 , 校规、班规这些你都遵守 。 上级领导给你发的任务完全听话执行 , 这就是自我控制力 , 这个东西重要不重要 , 我们认为非常的重要 。
在孩子的身上 , 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还有另外一颗种子就是个人主动性 。
内在兴趣、内在动机 , 自发性 , 首创性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就促进一个孩子的和谐发展 。
如果在一个孩子身上两颗种子都发达那是最令人满意的 , 也是最困难的 。 在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孩子比较少 。
所以我们划一个横坐标和纵坐标 , 出来四个象限 , 第一个是高自控、高主动性 , 理想型 。 还有一种是高自控、低主动性 , 小绵羊型 。 还有一种是低自控、高主动性 , 破坏型 , 还有一种低自控 , 低主动 。
我们来看看第一颗种子 。 在1995年了6月份当时我们对孩子观察四十分钟 , 其中两分钟是画画让他等着 , 我们先把蜡笔和纸拿来 , 你喜欢不喜欢画画 , 然后小孩拿过来就要画 , 但是我们把他的蜡笔拿过来了 , 说让他等一分钟 , 也不给他什么奖励 , 这个小孩回头跟他妈说 , 不让画了 。
他正在用分心术来等待 , 就是玩纸 ,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 回过头看看妈妈 , 手放在下面 , 扭扭身子 , 看看门口 , 用这样的分心术压制自己的内在动因 。
当时我正在外面那个窗帘挡着摄象头 , 他看到那个窗帘动了一下 , 他跟他妈说阿姨过来了 。 他的思想动机是你过来我就画 , 估计这一点特别有意思 , 他刚要画 , 他又放回去了 , 因为他脑子里面记得是等阿姨回来 。 在小男孩当中做了这个行为是非常少的 , 现在我们已经给他发出命令 , 让他画了 。
我们看208个小孩的情况 , 女孩比男孩得分高30%到40% , 关键是追踪下来 , 两岁能不能等到实验员回来再画画 , 到他11岁的时候 , 我们看他的语文成绩 , 就是两岁时候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测到11岁的语文成绩 , 数学成绩 , 预测在学校的获奖情况和负面预测在课堂上的学校表现的问题 。
这是第一粒种子 , 在一岁多 , 两岁的时候 , 表现出来这种能力 , 可能影响他今后的人生 。 这是我综合国际上的研究和我自己的研究提出来 , 培养儿童自控力的建议 。
第二颗种子 , 就是内在的兴趣 , 内在的动机 。
很多的家长说了 , 我的孩子兴趣不广泛怎么办?给他报了一个课程班 , 三分钟的热气 , 对学习不感兴趣 。
还是刚才那个57号的录像 , 刚才第一次录像是1995年 , 现在的录像是1997年和2000年 , 大家看到背对镜头穿的花背心男孩就是57号 , 现在情景是第二课种的情景 , 我们拿了一个他们谁都没有见过的玩具上来 , 你们喜欢吗?
老师就教这些小孩 , 哪个键可以干什么 , 我们就是看每个孩子抢这个玩具到自己手里的时间 , 前面大家看看57号 , 他听讲的时候注意力 , 这些也是我们的指标 , 但不是主要指标 , 主要指标是最后抢到这个玩具 , 拿到自己手里玩的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