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从“妈妈”变成“妈”,变化看似细微,却暗示孩子的4点变化
孩子从奶声奶气的叫“妈妈” , 变成单字叫“妈” , 这是孩子变化的开始 。
执笔:辑香
定稿:楠楠
相信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感受 , 初为人母时的喜悦感和责任感 , 随着宝宝的那声“妈妈”变得越发浓烈 。 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 , 他们对妈妈的依恋不再如从前般密切 , 进而变成越发独立的个体 , 妈妈们往往会深感失落 。
今天在与一名家中有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妈妈聊天时 , 这位妈妈感叹说 , 现在孩子明显长大了 , 有时会自己在房间里往日记本上写小秘密 , 并且开始要求爸爸妈妈进到其房间时要敲门 。
她表示 , 这些还都好 , 就是当孩子从“妈妈”改口到“妈”时 , 让她觉得特别不适应 。
文章插图
不知不觉间 , 孩子对自己的称呼从“妈妈”变成了“妈”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 小梨出生后 , 妈妈便全身心的照顾着她 , 而孩子小的时候也的确与妈妈贴心 , 天天黏着妈妈 , 母女俩总是形影不离的 。
但随着小梨一天天的长大 , 孩子也变得不再天天黏着妈妈了 。 有天放学回家 , 小梨喊了声:“妈 , 快点!”这让小梨妈妈顿感失落 。
文章插图
于是 , 小梨妈妈将这件事跟闺蜜诉说 , 闺蜜听后不禁笑她敏感 , 并表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
这个变化看似细微 , 却暗示了孩子身上的4点变化其实 , 从略显亲密的“妈妈”变成单字的“妈” , 虽然只有这一个字的细微差异 , 却也反映着孩子的变化 。
变化一:心理上更加独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自我认识的提升 , 心理上也会更加的独立 。 他们慢慢的发现 , 自己不再是妈妈的附属 , 而是独立的个体 。
文章插图
有些孩子开始对爸爸妈妈说不 , 并不断地尝试挑战父母权威 , 也有些孩子开始学着大人或大孩子的样子开始说话 。
其实这些都是他们心理上变化的体现 。
变化二:自身语言能力发育良好
文章插图
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发育良好时 , 也不再是简单用“爸爸”“饭饭”“手手”这类的叠词表达 , 他们能够逐步地通过简单词语和完整的句子 , 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
因此 , 由“妈妈”到“妈” , 虽是一字之差 , 也是他们表达能力趋好的体现 。
变化三:依赖关系减弱
以往孩子叫“妈妈”时 , 是彼此亲密和依赖关系的体现 。 但随着孩子日渐“成人化”的表达方式 , 也体现了他们对妈妈依赖关系的减弱 。
文章插图
父母也要在这一过程中 , 逐步适应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主导地位的事实 。
变化四:开始在意他人看法
除此之外 , 还有些孩子虽然有很强的个体的意识 , 但也同样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 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 这也是他们通过别人来评判自己的重要方式 。
如果身边的同学好友都称呼自己的母亲为妈 , 那么孩子为了合群 , 自然也会改口叫“妈” 。
文章插图
称呼的改变 , 并不意味着他不爱你其实 , 称呼上的改变 , 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再爱你 。 家长们对此也要放平心态 , 尊重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 况且孩子与父母本身也是渐行渐远的旅程 , 只是时间到来的早些或晚些而已 。
推荐阅读
- 3岁女娃天生一张上相“巴掌脸”,其实是妈妈患病导致的罕见“小头娃娃”
- 学霸妈妈坐月子太无聊,选择破译美国高难度密码,获上百万奖励
- 宝宝不让妈妈抱?别怪他“无情”,错过认母期,想再挽回就迟了
- 孩子突然从叫“妈妈”变成“妈”?不光是变扭,还暗示了两种心理
- 生娃从一片尿裤开始——90后“成分党”妈妈
- 揪心!2岁男童被果核卡喉,因不懂急救方法,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
- 日本小学生的午餐机制有啥不同?三种优势,值得中国妈妈借鉴
- 漂亮女婴使用抑菌霜两个月后变成头娃娃,真相是什么?
- 身高基因|爸爸VS妈妈,宝宝的身高由谁决定?
- 妈妈身上的这3种“基因”,容易遗传给儿子,早知道对孩子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