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

人为什么要生孩子、养孩子呢?那么辛苦 。
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
因为人有一种欲望 , 叫做“被需要” 。
这种欲望 , 有人很强烈 , 即便他没有孩子 , 也喜欢养花种草、养个宠物 , 静静看它们长大;有的人不强烈 , 把自己和孩子都看成独立个体 , 你是你 , 我是我 。
两者无所谓好坏 。 溺爱孩子的 , 多属前者 。
01孩砸 , 你怎么还不去厕所?国外一些幼儿园 , 有一种比较人性化的制度:刚入园的时候 , 因为孩子还不适应 , 允许家长陪一段时间再走 。
幼儿园会建议家长逐渐缩短陪伴时间 , 从2小时减到半小时、几分钟 , 直到孩子适应 。
这是很多家长最撕心扯肺、挂念不已的过渡期 。
一个幼儿园老师 , 费了老鼻子劲儿 , 终于说服了一位妈妈 , 把她“撵走”了 。
“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文章插图
妈妈一步三回头 , 牵肠挂肚 。 孩子倒还好 , 其实他们的适应能力比家长强——只要有小朋友一块玩、有新鲜的玩具 , 很快就把爹妈抛在脑后了 。
过了5分钟 , 小男孩要去厕所 。
没问题 。 孩子们都经过如厕训练了 。 老师说:“那你快去吧 。 ”
小男孩没动弹 , 低声说:“不行 。 ”
不是自己会上厕所了吗?咋地了?老师把他叫到一边 , 轻声问:“为什么不行呢?你自己不会上厕所吗?”
小孩回答:“因为……因为我妈妈不在这儿 。 ”看老师一脸困惑 , 他补充道:“只要我上完厕所 , 妈妈就给我鼓掌加油 。 ”
原来如此!
“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文章插图
02好办法也有副作用妈妈的方法很好 , 通过正面鼓励 , 引导孩子自己上厕所 。
但多少有点副作用 , 就是孩子产生了依赖性 。 如何克服?
老师久经沙场 , 应对这个“小意外” , 游刃有余 。
她思考了一会儿 , 觉得把他妈妈叫回来显然是最糟糕的办法 , 于是对孩子说:
“乔纳森 , 等你上完厕所 , 自己给自己鼓掌 , 好不好?”
乔纳森盯着老师看了一会儿 , 大概觉得除此之外 ,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 于是点点头 。
老师其实还有另一种办法:自己代替孩他妈 , 替她鼓掌 。 但她没有选择这么做 , 因为这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 。
不久 , 厕所里传来了掌声 。
故事并没有结束 。
“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文章插图
03失落的妈妈几天之后 , 那位妈妈给老师打电话 , 说到了这件事 。
老师这才知道 , 乔纳森回到家 , 第一句话就是:“妈妈 , 我可以为自己鼓掌了 , 我不再需要你了!”
想象一下当妈的心情吧!上了幼儿园 , 翅膀竟然就硬了 , 哼哼!
没有一位家长 , 在这种情况下 , 会不失落 。
然而 , 这是子女养育的常态 , 也是“正道” 。 为什么这么说?
“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文章插图
04养育的目的 , 就是“不需要”造物主很神奇 。 他打造了父母的“被需要”欲望 , 让父母们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养育孩子 , 无怨无悔 。
(当然 , 缺乏这种欲望的父母 , 可能是造物主遵循了丛林法则)
这种欲望 , 是双刃剑 。 孩子长大之后 , 家长要收敛这种欲望 , 平静地对待“不再被需要”的现实 。
父母之所以“被需要” , 目的是孩子的“不需要”;如果孩子一直需要父母 , 他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个体 。
“妈妈,我不再需要你了!”多少家长心头的痛文章插图
独生子女的存在 , 导致一些中国家长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 让自己“被需要”的欲望 , 凌驾于孩子的“不需要”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