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你的回答,影响孩子的未来!( 二 )
3.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 , 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 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 , 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
建议:
- 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 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
- 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 , 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
- 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 , 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 , 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
不少父母为了一时清净 , 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 。 3-6岁的孩子还小 , 自控力不足 , 一旦接触游戏 , 极易上瘾 。
因此 ,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可以适当接触手机 。 例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 , 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
文章插图
建议:
- 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 , 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 。 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 , 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 , 也不会觉得有趣 , 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
- 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 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 。 (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 , 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 , 只要孩子爱上阅读 , 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 )
-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 , 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 , 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
文章插图
?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 , 即儿童叛逆期 。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 , 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 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 。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 , 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 。 这两种方法 , 弊大于利 。 长此以往 , 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 , 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
建议:
- 家长要制定规则 。 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 , 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 , 如若违反 , 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
- 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 , 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 , 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 。 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
- 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 , 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 , 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 , 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 , 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 。 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 , 然后你就去做作业 , 可以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处于青春期的前奏 , 思想认知水平较高 , 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 。 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 , 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
文章插图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 , 能伤害孩子 , 但也能帮助孩子 , 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
建议:
- 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 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 。 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 , 是因为对性的好奇 , 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 。 如通过微信、扣扣或邮件的方式 , 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 。
推荐阅读
- 3岁女娃天生一张上相“巴掌脸”,其实是妈妈患病导致的罕见“小头娃娃”
- 学霸妈妈坐月子太无聊,选择破译美国高难度密码,获上百万奖励
- 宝宝不让妈妈抱?别怪他“无情”,错过认母期,想再挽回就迟了
- 孩子突然从叫“妈妈”变成“妈”?不光是变扭,还暗示了两种心理
- 生娃从一片尿裤开始——90后“成分党”妈妈
- 揪心!2岁男童被果核卡喉,因不懂急救方法,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
- 日本小学生的午餐机制有啥不同?三种优势,值得中国妈妈借鉴
- 身高基因|爸爸VS妈妈,宝宝的身高由谁决定?
- 妈妈身上的这3种“基因”,容易遗传给儿子,早知道对孩子有好处
- 从准妈妈到新手妈妈:余生必定护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