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啥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二 )


■知识就像图(数据结构),而解决一个问题就像找一条路径一样。经验少的人的启发函数比较烂,于是随机找路径,当然很有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没恰好找到一条可以通往重点的路径,这种人就会判断自己不会做题,然后就停止了。然而这种启发函数只能靠自己训练,老师是教不了你的。
■物理老湿经典语录,你以为我讲课你听懂了是你聪明会做么!那是我讲的好!

■每次我讲完一道题或者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问学生一句:懂了吗?如果不懂,这里就不讨论了。如果说懂了,我会马上问一个相关的问题或者给一个相似的练习给他们,有时是请他们复述一下,在他们复述的过程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为什么“让他们解答,学生到底懂没懂,作为一名老师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所以,有些孩子口上说懂了,你以为老师真的相信吗?大部分老师对学生是否掌握应该都会心中有数,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只能说这个老师不合格;或者是那些学生实在太让老师意外了。懂,有不同的层次:1.为了逃避,而不懂”说“懂”;2.老师讲解的过程都听懂了,但自己复述起来有困难;3.听懂了老师讲的,基本能复述下来;4.能复述,并且能解释过程中的一些“为什么”;5.能解答相似度较高的的问题;6.几天后还能解答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7.几周后还能解答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8.能发现相同或者相似问题在不同的地方解答方式好像有“矛盾”;9.能联想到相似问题的“实质”和“着手点”,能大致地猜到答案的可能方向。10.。。。本以为可以把等级划分得简单一些的,但发现确实是存在这么多差别,甚至上边这些还没有讲完。但其实已经讲到楼主的问题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听懂”了而考试时却不会做题的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第二个等级的“懂”——老师讲的我都懂,但要我复述下来还是有点困难的。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即使是上课时都听懂了,甚至是做过的题目,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因为,在听老师讲后,他自己连”复述“这么简单的练习都没有做;这其实真的是没懂。还有一些学生是停留在第四个等级,下次遇到相同或者相似度很高的题目时基本会做,但考试的时候考的是那些没有做过的题,所以又不会了。这些学生的迁移能力比较差。但是,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所谓智力差距,其实就是在迁移能力的强弱。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能达到第七个层次的”懂“,这些学生只要勤奋,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只有到了第八个层次的学生,才可能拥有自学能力。能达到第九个层次就真的很不错了,很多老师讲题时是从答案出发的,而学生也比较关心答案,对于为什么这道题应该从这个方向去解答,从这些方向去想,很多时候大家都忽视了。其实,在你获得正确的解答方式的时候,可能需要进行多种尝试;尝试后排除了行不通的解题方式,才确定正确的解题方式。但很多老师只讲这些正确的方法,却没告诉你他们是怎样发现这些方法的?
■看了赞同数最高的答案,例子举得太高深了。。。按照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分类,我们一般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这“是什么”,然后程序性知识则是告诉我们“怎么办”。我们的学习就是是针对这两类知识而言啦。在课堂学习中,广义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1.理解;2.巩固和转化;3.提取和应用。粗略的列一个表格啊(表格摘自毛娭毑上课ppt~)广义知识的学习过程及阶段1理解2巩固与转化3提取与应用广义陈述性知识(复习与贮存)提取与运用(回答是什么)知识程序性知识(联系与转化)对外办事,对内调控-----------------------------------------------------------------------------------------------------------------------------------------由此可见啦,理解不过是我们学习中最简单最基础的一个步骤,是我们学习者主动地选择信息、注意信息、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是将新的信息与我们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形成相互作用。而题主提到的做题则是到了提取和应用的水平了。在这中间我们还需要不断地练习来将知识巩固和转化。而且,现在题目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应用水平,而且有时候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迁移,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数学中(其他理化科目也可以借鉴),听懂≠会做。
1.为什么听懂很容易?从大量的教育实践来看,只要是课上好好跟着老师思路走的,一般都是可以听懂的(主动不听课确实除外)。其实想听懂一节课不难,基本公式在,例题一般也相对简单,并且还是老师带着梳理思路。所以呢,孩子只要注意力集中,不分神。就几乎可以听得懂。
2.为什么自己做题很难?我们可以举一个,老师是一个教孩子学自行车的教练,解一道题,就像自行车后面载孩子,带孩子体验坐在自行车的感觉。从地点A到地点B,怎么选择路线,开到目的地,什么时候下坡,什么时候右转,如果路况不好,怎么选择另外一条路。其实孩子,自己动脑子更多的就只是感受这段行程了!毕竟骑车的是老师,经常口头会提点。
如果换做孩子自己解题了,就类似,把自行车交给孩子,让他自己骑车,从从地点A到地点B。这下区别大了,说不定这孩子连自行车都还不会骑呢?那么多转弯,上下坡,备选路线,他知道该怎么做吗?并且时间也是有限的,就和考场上是一样的。
这下好理解了,为啥很多学生都存在这种情况。
确实自己骑车和别人带着坐车是天壤地别。
会游泳的朋友,应该有这种感受,无论看了多少视频,听教练说了多少指导,也不如自己跳下水,即使害怕,即使动作不标准,这个感受也来得更真实。

3.如何连接两者的鸿沟?复习

4.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复习?说大一点,这是人性使然。学生并没有错。
其实不光是学生,成年人也容易犯相似的错误。
为什么?因为本就是一个辛苦的过程,课程上听懂笔记,并且记下笔记,已经比较费脑了,现在还需要把详细比较大大脑过一遍,若我是大脑我也不情愿。
而作为青少年的学生,在课余之时,在做不完的作业的环境下,主动给自己找点儿苦吃的人,是比较罕见的。。。
人都是趋利的,希望忘记痛苦逃避挫折,这也是人性的自我保护。。。
4.怎么解决?复习的本质,是熟练。
熟练之后,很多东西自然就可以理解了。。。
中高考,要求学生的能力,绝对不只是会,熟练最重要!如果只是会,就去参加中高考,就好像是,刚学会开车不久,就去参加赛车比赛。。。
那结果,可想而知。。。
只有通过重复,对一件事情理解的深度,才会加深、。。。
而且比第一遍肯定要深的多。。。
不知大家是否有把同一部电影,看两遍的经历。。。。
我经常这么做,尤其是对一些比较经典的电影。
对我而言,就非常不同。(我曾经就把《教父》重新又看了一遍又一遍),每重新看一次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心得小细节,而这些细节,是我之前看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现的。。。
看电影、电视,这些一点不费脑,做第二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更何况,学习,这种需要转动大脑的地方了。。。
另外,刷百题不如学习一题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一起进步
高考数学每日一题最后,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高中学习想问的、想了解的都可以加我微信:daigemath166或者私信我哦

■这个问题不能不答啊,初二之前就是这个状态,吃啥啥没够,学啥啥一般。家长、老师都认为是我这孩子笨。初二后成绩从平平窜到年级前十,家长都说我开窍了。其实,我只是在初二时突然明白了一点儿怎么去思考而已,之前只是还不会思考而已。上课大概会是这个样子。=========================“什么是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哦!明白了!”=========================听懂课堂上讲的,就和听懂上面说的话一样简单。就像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条目一样明白。但是听懂不表示会。如果听懂就表示会了,那把《辞海》通读一遍你是不是就成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了?所以,听懂了和会了本来就没有直接关系。听懂了,只能说明讲给你听的人会,而且表达力还可以。想要让自己会,就要独立、主动、深入地思考。不去这样思考,单纯地指望别人把他的理解说一遍,自己就能“会”什么,就是异想天开。下面大概展示一下上面所谓的主动、深入思考是怎么回事儿。还是以上面的远期汇率为例。(假设读者明白什么是汇率)++++++++++++++++++++++++++++++++++++++++++问,什么是“远期汇率”,当你听到“即期汇率:指当天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指在未来交易外币时用的汇率。明白?”这个回答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明白了”,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思考!一个真正认真听讲并真心想明白“远期汇率”是什么的经济学白痴会有以下的N多问题。未来有多久?(答:比如可以是1月,也可以1年,下面都假定1年吧。)远期汇率什么时候用?(答:现在和银行约定1年后进行的外币兑换的汇率,这个是银行估计的汇率。)为什么需要事先约定?和1年后再去银行有什么区别?(答:因为汇率在变,1年后的汇率,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比如客户手上如果有日元,一定很想换人民币,因为日元在跌啊。)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兑换人民币?还要等1年,还要让银行搞这么玄的概念出来。(答:因为我现在没有日元,但是1年后就有了可以吗?这个在出口贸易中很常见,都是合同先签,东西做好了再给日元,给多少是合同写好了的,如果东西做了一年,日元可能跌得本都不够。所以要现在就向银行买个远期。)那要是日元真跌了,那银行跟你签这个合同不是赔了吗?(答:那要是日元涨了银行还赚了呢!而且呢,即使真不涨,还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找银行买日元呢,银行也可以对冲掉。)既然有“远期汇率”这个概念,那一定是因为这个汇率与当前汇率不一样吧?(答:对。)为什么会不一样?(答:直接原因是两个货币的国家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有高有低。通过两国的利率差,可以计算出远期汇率。)为什么利息会影响远期汇率?(答:……你还是先找本《经济学原理》看看吧。)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有上面这些问题的,还会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远期汇率了。++++++++++++++++++++++++这只是展示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并不需要真去找人、老师问你想到的所有问题,重点是:你要的的确确地自行思考过了才行。尤其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听讲,是很难学会什么的。再重复:要思考。--------------------------2014年1月15日更新-----------------------------没想到自己的一点儿学习上的感受能得到这么多赞同。看来有类似问题的人不少啊。不多说点儿什么感觉当不起这多赞。(下面的文字有些无聊,但是更有价值。)什么是思考:可能是我上面的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描述思考的过程有些误导,搞得好像思考就是问问题。思考并不等同于问问题,思考的方式很多,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引用下面我的一个评论:“不会有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思考方法。对我而言,在学习一个新东西的时候,除了了解怎么用之外,我还会想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时候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别的相似的东西或方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人们主要选择它的主要什么原因?这个东西和我已经知道的XXX有什么关系?不是说一定要用这个问问题的方式,重点在建立与你已知的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分清适用的范围和使用的条件,用你的已知的知识理解这些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知识体系是连贯的、稳固的,即所谓的“融会贯通”。”如果耐心理解一下上面关于“远期”汇率的自问自答,就会发现多数问题提出都是这样的:我已经知道的知识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新东西为什么不是这样?这就是在尝试建立与已知事物的联系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新的知识就永远不能融入你的知识圈(你真正掌握的知识)。而且这个步骤只能自己来,没人能帮助到你。什么是学习:有人把学习两字分开,学做“了解新知识”解,习做“使用新知识”解。这是一种理解。但是把学习与思考放一起时,“学习”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了解新知识”,而“思考”在这个语境下就是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仅仅学习而不思考是不能真正掌握新知识的,更不用说用这个新知识解决问题了。《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对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最精辟的阐述了。如何思考:没有普适的方法,不然老师们早就用了。但是我觉得一个原则是:在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上思考才是有效果的。(对已知的东西多想想当然也能理解得更深,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思考是为了学新东西。而对纯未知的东西思考就是娱乐了。)如果有个东西你死活想不通,那就是说你应该回头去学习、掌握更基础的知识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