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啥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做题时每个学生都颇为苦恼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做题方法,学习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下面给大家介绍做题的方法,叫做「做题三问法」,被称为理科利器。
一、二八定律
【为啥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啥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又被称为最省力的法则、不平等原则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这个道理是说出来大家都懂,一定要抓重点,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关键是要找出这重要的20%。
我们复习努力的最终的目的是考高分,所以想要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每攻克一个在考试范围内的,我不会的或者会出错的题目,能够在考场上增加成功的概率,所以怎么保证自己的每天的复习都是有效率的,去打击那些自己不会的或者出错的题目。
以前我总跟大家说,其实每个人本来都可以考上清华北大的,因为人是活的,题目是死的,无论如何你都可以把题目干掉,然后当你一道一道地征服自己不会的题目,能够把这个概率增加待考知识点的90%的时候,就可以考上清华北大了,只是有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我问大家:那大家还觉得考上清北不可能么?我以为会得到一个很有信心的答案,但是没想到在大家的脸上看到了一脸纠结的表情。我说就算到达90%有点难,那百分之70%,80%总可以吧,然后,我依然看到大家一脸纠结的表情。我就退了一万步说:如果重新来一次的话,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考的更好,这个大家总同意吧。
二、做题的好处
攻克考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什么?就是做题。
考试的形式就是做题,训练自己做题的时间,做题的思路,就是在训练自己考试。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尤其是真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都是考试可能性比较高的知识点。
做题把学习应该做到的环节都覆盖到了,它可以帮助你练习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查漏补缺,完善你的知识的结构,通过做题完全可以自学。我一个自习室的同学,上大学的时候高数基本上就是个抄一抄就及格,也能通过老老实实的做题考上清华,我室友的数学是满分,数学全书老老实实做了4遍。
三、做题的方法
那怎么做题更高效呢?我主要介绍的就是关于做题的方法。
1.做题是不是越多越好
并不是。
尤其是对于已经落后的同学,如果你去跟别人拼题海战术,是拼不过的,也是不理智的。因为知识点是有限的,但是题目是无限的。我们假设有一百个知识点需要学习,如果我们训练了3000个题目,但是一直在这50个知识点上打转,那么我们不会的还是不会,成绩就不会有突破和提高,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同学一口气做了三本练习册,其中有很多都是无用功,因为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谈:1.这是知识和认知的差别。老师讲的是知识。听课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做题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老师和书本给的是知识结构,我们解题运用的是我们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是有差距的,这就需要你调整认知结构来【顺应】知识结构,或者用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同化】知识结构。所以从听得懂(被动明白知识结构)到会自己做(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如果差距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顺应和同化。一道高三的物理题,给高三的学生讲,那么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较小,只需要很少的时间来顺应同化。一道高三的物理题,给初一的学生讲,那么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较大,就需要很多的时间来顺应同化。2.人的天性:健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20分钟内能够遗忘掉58.2%的内容。我上课曾经这样问学生:上课三分钟之后,提问,有谁记得我进门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结果没有人记得,整个年段一个都没有。停顿了一会,再问,有谁记得我前十句讲了什么吗?也几乎没有人能说得出来。你学了新的知识,你不练习,不复习,不需要超过一天的时间,那么这些知识就会开始陌生,过了一个礼拜它肯能又变成像没学过的新的知识。
■我很少在回答问题,今天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个问题,直接把电脑拎出来专门上答你这个问题。当然,我是看到@HugoGu的答案深有感触,也上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自己现在在做课外辅导的工作,这类问题几乎是最常见也是最头疼的。好不容易想方设法用一个方法把学生讲懂了,一做题,又不行了,但是如果稍微再提点一下,比如再强调一次定义,他就会了。我一直在这方面很疑惑,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渐渐发现了这一问题的奥秘。我想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男朋友和我之间的区别。先说说我自己吧,我是一个典型“学酥”,平时有什么知识点说得头头是道,考起试来就是个渣渣。我男朋友恰恰相反,典型学霸,就是从小到大逢考必第一的那种,和我在一起之后还经常跟我分享他高中那会儿的“英雄事迹”,比如作业没写被老师罚抄,比如通宵上网第二天翘课睡觉等等。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挡他次次考试得第一的步伐呀!苍天哪!我俩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有向他请教过学习方法。他说:看书啊!我问:看什么书那么管用?他说:就看课本啊!我说:别逗了好吗,课本谁不会看呐,课本上那些和考试的题目根本是两码事!不刷题哪能会写题呢?他说:我不知道,反正我光看课本就什么题都会写了。唉,看来不光是我们不能理解学霸,学渣的世界也是学霸所不能懂的。也就是说,一开始我是不相信光看课本就能使人进步这招的,但是后来,我信了。比如我和我男朋友同时看一本书,我就发现他看得比我慢,我就难免催促他快点,他给我的回答往往是:还没看明白呢!我笑他蠢: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告诉姐,姐教你!他就指出某一个点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呢?这个问题和那个问题是不是有因果关系,如果有,能不能互为因果呢?……等等等等。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发现,原来我真的没有看懂!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而我都错过了。然后再说第二个例子:是我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我最讨厌的学生,没有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这种课外辅导吧,就是一对一,坐在一间小屋子里,然后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都能关注到。一对一这种辅导方式价格比较高,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选择让学生进行这种模式的辅导。其中一个大原因是,很多孩子在学校上大班课时老师没法关注到他,于是他就各种天马行空,各种走神,导致听课效率低下,然而一对一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一对一的学生。他是在中考之后的暑假来找我的,想先预习一下高一的内容。高一的预习课其实我上了很多遍了,分分钟第一节课就把学生虐哭啊!但是这个学生不一样,他听我讲了大概半个小时的课(正常是两个小时的内容),脸上表现出十分的不耐烦。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别讲了,给我做题吧!我见他一脸的傲气,就给他准备了一份超级难的练习(超级难就是我自己做完都有种要吐的感觉,顺便说下,我教的是化学。)结果他拿过去,不到十分钟就写完了。他交卷的时候我非常吃惊,我以为他是不看题目乱蒙的,结果我拿来一看,居然全对!而且有好些我故意设置的陷阱,他居然都懂得绕过去!我依然不信,我认为是他运气好,我就让他给我讲解几道有陷阱的题目。他一脸的不屑,用简短的语言讲完之后,还补充了一句:这就是高中化学啊,切,我还以为多难呢!事实证明,第一节课他听了半个小时,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之后的课,你们也能想象出来了,他根本不愿意听课,上课就是玩手机,我说:少年别玩了咱们上会儿课吧!他说:还有一分钟就打完了,老师再给我一分钟!于是他就接着玩了半个小时。暑假结束后我跟他妈妈说,孩子很聪明,可以不用补习了。于是高一期中考之前是没有见到他了。结果期中考过后他妈妈又打来电话,说孩子期中考化学没及格,还得回来找我补!我心里一乐,小样,你也有不及格的一天啊!肯定是上大班课不听课啥也不会了吧!然后他又来了。依旧是不肯听课的状态,直到期末考之前的一周。眼见快要期末考了,我心里也挺着急的,害怕他又没考好,我就辜负他妈妈的信任了。本来最后一节课我是想给他押押题,临时抱佛脚嘛,可是他来了依旧不听课。但这次他不是玩手机,他自己把一本王后雄拍在桌子上,然后自言自语道:下周就期末考了,我还啥也不会呢!不行,我要看看王后雄!然后他就旁若无人地看了起来,压根儿没搭理我。结果期末考,100分的卷子,他考了96分!还对我说居然才年段第四!他很生气。总结一句,虽然他是我很讨厌的学生(因为他不尊重老师),但我依然要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同时感叹一句,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好了,两个例子都举完了。这两个例子中的人,都有一种特异功能,叫做一看知识点就会做题。这种人往往还伴随有另一种能力,叫做考完精确估分的能力。比如我男朋友,他就是清楚地知道,做过的题就是得分的题,所以考完只要算算有几分是不会写的,就扣那几分就好了,屡试不爽,一分不差。而我们普通人呢,刷了大大小小的题库,一到考试,还是觉得题目很陌生,而且从来估不准自己的分数,感觉整张卷子写得满满,得分的点却没几个,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啊!然而我们可以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看出一些端倪,为什么他们可以,我们就不可以呢?1.简单置换:我妈妈也是一个学霸,在我刚刚学习应用题的时候,她就常教我,做题之后要反思。最简单的就是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对调。举个简单的例子,题目是:道路两旁种树,一边种5棵,总共需要几棵树?置换之后就变成了:道路两旁种树,总共有十棵树,平均每边要种几棵?这时,刚刚在学习乘法的小学生,立刻就领悟了除法的核心原理,都不用老师来教了。2.概念深度辨析:直接举化学上的例子,比如电解质的定义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好的,这个定义许多学生都会背,然而当我问到他们,什么是“导电”时,几乎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你看,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导电,定义中的关键词汇都不明白,平时做题当然觉得非常吃力了。所以看待定义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个词汇都弄明白,不仅仅是知道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还要能联想到它会怎么出题,比如刚才的例子中:水溶液(难溶于水的东西是不是电解质?)、熔融状态(什么是熔融状态,它和水溶液有什么区别?)、导电(怎样才算导电,它的微观表现是什么?)、化合物(那些能导电却又不是化合物的东西就是常见考题)这几个关键词都是常考点,括号里面是看到这几个词汇应该联想到的题型。只要这些都能想明白,真的不用刷题,电解质的考点我保证你考满分!暂时我是想到这两种联想方法,等我想到新的再更新吧!
■好多回答都写得好高深,我觉得这道题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因果关系,并不是说因为你听懂了所以就是你会了,要这样的话我们做老师的轻松死了,只要上完课就好了,不用布置作业,就算做了作业也不需要订正,也不用一个个听学生背书,因为他们上课已经听懂了,全都会了,过段时间出张试卷随便考考就好了,soeasy。一年级有个小朋友,出去上个厕所就找不到教室了,老师有次顺道向家长提了这个事,家长反驳,不可能,我们坐在车里开回XX(邻镇)都认识。总有一些小朋友过不了关(术语:指认读、背书等)的时候,父母就在旁边说,不可能,他在家里全会了,我让小朋友再试一遍,有位妈妈竟是轻声和孩子一起念的,在小朋友念到卡壳时,她的声音就出来了,小朋友顺着她的声音也念出来了,我才知道原来在家里全都会了是什么情况,这种陪伴式的引导式的协助式的掌握其实是有很多水份的,真正的掌握一定是远离外力帮助的,如果说上课听懂了,只能证明是你能够理解并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表达,换句话说,老师的还是老师的,不是你的。我第一次读C.S.路易斯是他的《返璞归真》,深深折服于他的思辨,他书中的每一句话,看懂一句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格局,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把这本书借给两个人看过,他们过段时间很坦诚地告诉我看不懂,我挺诧异,心想写得这么好,怎么会看不懂。但是我再想想,我算是看懂这本书了,如果现在有人要我给他讲讲书里到底讲什么,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是什么,我从书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承认我也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读的时候不停地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我只是被路易斯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并没有将这些信息内化为我个人的知识。所以才要做题。我学英语的时候,回家不需要背单词,因为课上看过读过就会了,但是如果老师从不给我默写的作业,我觉得我可能到现在连goodmorning也默不出来,不是说我脑子差到记不住这些字母的排列组合,而是因为我知道需要默写,才会主动揣摩记忆方法,而不会让自己停留在听懂的地步,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除了听懂,你有没有主动思考如何去记住这些听懂的东西。所以听懂是第一步,记住是第二步,第三步才是去运用,也就是做题,如果没有第二步,第三步一定会走得摇摇欲坠,我们做老师的,真正辛苦的那些隐性的付出,就在于你们的第二步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