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则相当于和古今中外的顶级思想家处在一个朋友圈。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
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读书这件事也是如此。当人们开始厌恶现状,期望变得更好时,第一件想做的事通常是读书。很多智者都嗜书如命,书本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不管怎样,多读书肯定是好的。这种仅凭借强烈的愿望做出的决定就是情绪决定。
一想到读书能让人变好,人生的希望似乎就在自己眼前,于是我们抑制不住地向他人索要书单,然后立即去网上或书店疯狂购书。我们把书从书架上取下或在网上点下付款按钮的一瞬间,那种快感简直无与伦比——似乎只要占有这些书籍,这些知识就变成了自己的,但真到翻开书时,就兴趣全无了。
深奥的理论、抽象的逻辑、枯燥的案例、黑白的色调……阅读体验和想象中相差十万八千里,远不如刷手机来得轻松有趣。没过几天,书就再也翻不动了,原先看起来欣喜若狂,现在看起来面目可憎,我猜你的书柜里还有不少没有拆封或落满灰的书吧?
另一群人稍好一些,他们能坚持阅读,并且读得极多、极快,一年读上百本书,真的是「嗜书如命」,但唯独不能让他们满意的是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脑子更乱了。
读书这件事虽然好,但陷阱不少,不是想读就能读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假阅读」状态,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低层次的「情绪决定」引起的。如果你正好有这类困扰,不妨随我一起做个「理智决定」,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换个角度看阅读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谈到「如何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时,讲过这样的经历。他的一位朋友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呢?这位朋友就跑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行业会议,会上听专家分享,会下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请教。3年的时间,他几乎和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通过不停学习、积累,他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综合别人的观点得出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3年后,这位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演讲。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怎么办?阅读。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练,甚至还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你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直接获得。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这种交流谈话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考虑时间限制,更不用担心对方缺乏耐心。你随时能接触到顶级的思想,只要你愿意。还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吗?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不知为何,这个问题曾经出现在我的timeline中,一直念念不忘。
今天看了芥川龙之介的短篇《舞会》,女主明子手捧菊花说起年轻时在鹿鸣馆舞会上的际遇,火车上一位先前不曾谋面过的青年小说家脱口而出说她便是《菊子夫人》的原型。对相识,对际遇的最好封存方式就是记录,无论文字、歌曲、绘画都是如此。
阅读的很美妙的一个地方,在于,可以感受这么多的美好际遇。
在我的观念中,除了专业类书籍,很多书其实真正有用的就是几句话,几句激荡起内心涟漪的话。读罢或令您在迷惘时得以深思,或在喧腾时得以静默,或在孤单时得以欢愉,或在自满时得以自省;或在局限时得以惊叹,或在浮躁时得以平静,或在遗忘时得以悔恨等等,这些情愫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您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这应该就是读书所应获取的精华了。
而对于专业类的书籍,学以致用一直是最高原则。如果记住了而不应用,其实跟遗忘没有差别;如果学到了立刻去实践,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结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顾问团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那么细枝末节的环节即便遗忘掉也无伤大雅。
寥寥数语见笑了。
希望有所帮助。LonelyPlanet(LonelyPlanet).
一个记录我和我的朋友们饭局见闻的公众号:饭局见闻。
2016年11月19日
■谢邀。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桌很调皮,总是不喜欢学习。有一次她问老师“老师我每天都背单词可是我第一天背下第二天就忘了,背单词还有什么用呢?”。当时老师的回答是“这就好像你用铅笔在纸上写了字,虽然你用橡皮把字迹擦掉了,可是纸上总还是有点痕迹的吧,至少上面有你用力的印子了。”这句话我记到了今天。我也记得我曾经问过我的父亲,我从小到大就讨厌数学,好不容易高考完学了外交就是为了不学数学结果尼玛大学还要学高数,怎么我一个学外交的就到北京来学高数了呢?难道一场谈判的结局总是不可知的还需要现场算钱?我只要不把小数点点错了不就行了。我父亲跟我说,如果你学数学知识为了买菜那你大可不必学习这么多复杂的定理学学心算就足够,可是数学锻炼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的是你的智力,就算你以后忘记了微积分学不会概率论连线性代数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可是你的思维还是受到了锻炼,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是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深以为然然后高数考了61分(好歹及格了吧==(划重点,高数!不是高考数学!我好歹是个高考状元,高考数学山东卷132小时候我住在父亲学校的家属院里,邻居的阿姨在中文系执教,于是每个周末,我都要到她的家里上半天课。每周课前,她都要检查我背古文的情况,从论语到幼学琼林龙文鞭影背了好多。有时候我想要偷懒,就会假装不服气故意问道‘’老师你让我背这么多东西,但是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背它还有什么用啊,写作文又用不到。‘’阿姨总会说,‘’你现在先不要管这么多,你只要背下来就行了,意思你慢慢就知道了。‘’后来慢慢地,我确实理解了许多当时背过的很多古文,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哪句下面是哪句,我怕是又忘却了。我记得她给我讲过许多写作的手法立意的技巧,让我背过许多大家的文章,还让我一遍遍地模仿别人写过的片断,甚至限定我在一段时间里只准用一种手法写她布置的作文,或者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描写同一件事物。我曾经很不解,问她考作文难道还要考填空背诵不成,学校里老师才不管我的手法叫什么名字呢。但是现在,我却是由衷地感激她的做法。诚然我已经忘记了她讲过技巧和手法,也忘记了当时背过的许多文章,记不清曾经读过的许多书目,但是这样的积累却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写作风格,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有时候甚至会脱口而出一些句子,细究下来能看出不少影子。回到这个题目上,我想很多书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可能读完了就会忘记书中的内容。但是读书时的思考与感悟却会留在脑海里,读书时某段的韵律会深深刻在记忆里。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悲欢离合,最后都变成了你自己。当然如果是考试的参考书的话,看一遍记不住就看两遍啊!背一遍记不住就背两遍啊!背两遍记不住就单曲循环头悬梁锥刺股啊!看书背书再看书再背书谁让这是参考书呢!不说了,我滚去背书了TAT我看这书啊,我是背不完了TAT
■不煲鸡汤,讲一些个人的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读书的意义:
1,
我小时候淘得没边儿,是有名的小魔头,用我爷爷的话说:“我孙子能顶七个金刚葫芦娃”。
老妈为了消除我的“魔性”,很早就开始教我识字和查字典,点着了我阅读的小火苗。
结果,这世界少了一个大魔王,多了一小书虫。
关于读书的收获,我最早的感受是来自于五岁时的一次偶然经历。
那在姥姥家,有一次电视里播放全国初中生知识竞赛。
其中有一道抢答题,问:“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里的将军是谁?
结果没一个选手按抢答器。
而电视机前的我脱口而出:飞将军李广。
答案公布,一字不差。
从此以后,家里亲戚都管我叫“神童”,直到现在,还常亲戚提起这事儿,每次我心里都很美。
其实什么神童,只不过是我读过《上下五千年》里的《飞将军李广》而已。
但人自信心的建立,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幼年时的夸奖和肯定。
这事,我会记一辈子,吹一辈子,吹给自己,也吹给我的下一代。
2,
老爸曾当过兵,入伍前,在农村是个小队会计。
人长得帅,酷似老一代的影星赵丹和孙道临。
声音也很有穿透力,每到讲故事时,总会让我想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夏青。
其实老爸家很穷,选择当兵,主要因为在部队能吃三年饱饭,额外的收获是在部队里看了不少书。
老爸像一部百科全书,从战斗故事到飞机坦克大炮,从历史地理到动物自然,无所不知。
有一次曾问过老爸为什么知道那么多?他说再等几天你就知道了。
几天之后,他带回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花了半个多月的工资。
在单位,老爸是连续N年的劳模,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公司奖励的。
都是自己打家具,在啃完一堆木工书籍之后,老爸第一个震撼性的作品是一酒柜式书架。
上学时,老爸在学业上没管过我,在工作上遇到问题,也通常只有一句:“有时间,多找几本这方面的书看”。
去年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张老杂志的封面,穿绿裤子的,很像老爸。
我很想他。
3,
老妈上小学时,是大队长。
老妈上中学时,是班长。
姥姥家的成分是富农,老妈考不了高中。
后来,老妈进工厂当了一名电工,再后来,她和我爸在一个车间。
老妈的技术比老爸好,单位的同事都知道。
其实老妈看的书也比老爸多,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她所有的证书都是自己考下来的。
她的慢性咽炎是当年厂里技术大比武时,练讲解能力练的。
当年珠算等级考试,老妈排名本市第一,都是每天晚上照着厚厚的教材练出来的。
在我的回忆里,老妈就没怎么生过气。
退休之后,在居委会做过几天主任,遇到家务纠纷,别人劝不了,老妈常常几句话就风平浪静了。
居民常说主任有水平,总能说到点儿上,但只有我知道老妈枕边常备着《居委会工作技巧》和记得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
现在,老妈退休在家,开始用Kindle看书,她说,这东西不错,能调字体大小,只是不能往上面写字,所以没IPAD好。
老妈的必杀技:你和你爸之所以很多事情看不明白,主要原因就是你们爷俩读的书太少
偶买噶……(⊙﹏⊙)
4,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推荐阅读:
怎么才能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性格不强势,关键时候总「被牵着走」怎么办?
给大学生拟一份通识教育书单,哪些书可入围?
如何通过短时间交谈和观察判断候选人人格特征和价值取向?
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欢迎关注公众号:白药葫芦,获取《成长和奋斗的十大心法》,与你分享感悟、经验和法力。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37223399,更多独家干货文章助你摆脱校园职场的烦恼和迷茫,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回答吧: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忘了,实际上你没忘。初中的时候很喜欢《红楼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前八十回前前后后读了七八遍,各种红学相关书籍只要能接触到的也都读过,甚至因为张爱玲写过一本《红楼梦魇》,我就把她的小说给读了个遍。后来上了高中,为了高考慢慢也就放下了,到了大学兴趣又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五六年也没有完整重读过一遍。之前偶尔翻起,感觉像读一本从未碰过的新书,大部分情节都只剩下模糊的印象,更别提细节了。我也在想,那三年花了这么久读了这么多遍,终究还是忘掉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甚至和别人聊起来都不一定都插上话,「宝钗在那啥亭子上做的事真不厚道」,这听起来多low啊。可我真的忘了吗?两年前的元旦曾经写过一篇年终总结,还没落笔,一句标题就浮现在脑中——「一别西风又一年」。当时怎么都想不着出处,手机一查发现这竟出自《红楼梦》里的一首灯谜诗:《梅花观怀古》其十: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莫说现在,就连初中入坑时我也没刻意背过这首诗,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还能记着如此细腻的东西。一个月前的期末考试,有一门中药学我很不喜欢,什么阴阳五行、气血精津、药效归经,伪科学!可我复习到麻黄这味药材时,脑中竟立即联想到,胡庸医滥用虎狼药一回,似乎就有这个药物。当即翻了翻书:
推荐阅读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在平行班,周围的人很吵,很多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容易受影响。可我也想学习,有啥方法
- 北京国际学校哪里管理比较好
- 当你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选择悄悄努力还是告诉很多人
- 很年轻就赚到很多钱是一番咋样的体验
- 咋样可以在家里高效的工作
- 还是继续好好生活吧
- 为啥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啥影响
- 布偶猫很高冷吗
- 为啥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啥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