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啥影响

不瞒你们说,从小到大上了那么多音乐课,老师教了那么多次“多热咪发嗦拉稀多”,除了能感受到老师的声音大小不一样,实在察觉不到这个音和那个音的差别。老师放一首音乐,初中班上音感很好的那个小朋友能直接判断出每个音是“多”“咪”“稀”之类的,把歌曲变成谱唱出来,而在我脑子里完全就是浆糊。除了音乐和美术,其他所有科目的成绩,我都远远超过他。
我想,在我和他身上,也许智力水平确实差异不大,但的思考和接受方式更适合语数外史地生这些知识型科目,所以取得好成绩对我来说很容易,而他的思考和接受方式,让他在音乐学习上更加出色。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次和正在上五年级的堂妹闲聊,中途问她2+3等于几,她答不上来,掰着手指教会了她等于5,马上反过来再问她3+2时,她又不知道等于几了……
可你说她笨吧,也不对,她做家务、农活非常在行,再就是很擅长讲故事,听过一遍的故事,她连故事里别人埋的小幽默都能给你重现出来。
那位同学和我堂妹的命运颇为相似:在我们那个初升高录取率不到30%的学校,他们因为成绩不好,没考上高中,那时中职又完全等同于浪费钱,所以他们初中毕业就辍学了,外出打工,多年以后回到老家,娶妻嫁人生孩子。
他们刚出去打工时,我只是庆幸自己恰好适应现在的考试方式,于是能够一路升学,最终走出了家乡四围大山的包围。
后来做记者时,负责基础教育条线,经常在苏州各个小学跑,采访校长和老师,见识了很多名校名师。他们一个学校,除了当年我们学校有的音乐、美术课,还有非洲鼓、架子鼓、钢琴班、手工班、演讲班、讲故事班等上百个兴趣班和兴趣小组,几乎可以涵盖到所有孩子的所有擅长领域,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兴趣班发现自己、建立自信,也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
人是多种多样的,而教育资源贫乏的农村,唯一能提供的教育却只有单一的考试得分。
那时我突然想起我那同学和我堂妹,很为他们难过和惋惜——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或许确实差别不大,但经过外部环境放大之后,细微的差别,却造成了天差地别的迥异命运。
当老师们用“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鼓励像我同学和堂妹这类不擅长考试的人时,客观上掩盖了我们的社会在为他们提供相应资源方面的无能和不到位,虽然可能老师本意也不想如此。
有一位美国教授,深入贵州乡村多年,研究农村孕妇的和哺乳期孩子的营养情况,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孕妇和哺乳期孩子虽然吃饱没问题,但蛋白质和摄入是不够的,另外完全没有补充影响智力的微量元素的办法,而孩子三岁前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影响和微量元素缺乏,造成的结果就是大脑发育不足、智力收到影响,据他估算,这样会造成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的整体智商低5-10个点,也就是110和100之间的差别,这篇文章的原文暂时没搜到,不过去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贫穷的本质》,里面作者在印度的诸多研究,验证了类似的事实。
是啊,110和100,都是智商的正常范围,我们当然可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没有什么差异,可如果再加上前面说的城市和农村外部环境差异对这点智力差异的放大,其结果就是同人不同命。
后来的后来,上不时就会冒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这样的问题,或者现身说法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和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结婚”之类的高赞答案,我不知这是的算法设计故意针对我的推送,还是这类问题真的成了论坛热点,但我从中感受到的,是部分享受了国家政策、资源倾斜先富起来的城里人,对农村农民以及农村背景的人深深的不信任。
老师不是说“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异差别”吗?那又是什么造成有人身行泥淖,有人高居云端的现实差别呢?
【回复】1、另外一个答案的关联讨论:如何看待「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这句话?
2、很多人纠结五年级不知道3+2等于5智力有多低下,如果一般人说也就算了,可有的人还认证了的教育学博士……
当你批评别人前,你想想别人是不是具有你以为的条件,我小时候所生活的环境大概是这样的:贫穷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多大的影响?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我们那时候上学,小学没有英语、也没有计算机,直到现在2020年村里有电脑的人家也就一两家;我们那时上学,老师和家长没有手机,也没有家访和其他沟通;学校已经取消留级制度,所以成绩好坏都能升;而家长让孩子上学,也只是因为孩子年纪小没法投入劳动,送去学校养养骨头,根本没人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
不知把你放到这样的环境里,你是否还能成为教育学博士?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想证明五年级不知道2+3的人同样聪明,只是想说明,教育条件和家庭培训跟不上的情况下,很多原本在城市可以做普通人的孩子,在农村的表现会比普通人差很多。
|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
我现在觉得,人和人确实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是多维度的,全方位的个体差异。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有绝对音感的人,那时是我第一次觉得,别人可能真的有你无法理解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确是与生俱来的。
有绝对音感的人,可以直接说出一个音的音名,而我,则完全无法做到,甚至无法理解。即便是我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尝试,重复的训练,祈求能够记住那些音的音高,可是当一个音响起的时候,我还是完全无法感觉到它的绝对音高,哪怕暂时的记住了,过了一会儿就又搞不清楚了。
我有时候就想,有的人生下来眼睛就近视,带上了厚厚的眼镜,但有的人生下来视力很好,不仅如此,好几年的电子游戏,和高强度的学习,也一样不影响他们的视力。
小学的时候,接触电脑之前,我的视力很好,测视力的时候,还没走到测视力的地方,就已经能把最底下的E看清楚了,可惜的是,暑假有了电脑后,玩了两个月电脑,我就近视了,去医院验光配眼镜,175度。
但是同样一起玩游戏的那些同学,总有那么几个,眼睛就是不近视,
而听力也是一样的,或许同样一个和弦弹出来,在那些有绝对音感的人耳中,就是清晰的几个音,而在我耳中,则是糊成一片,只能听清轮廓。
同样是背逍遥游,我背了一个星期还没背会,但是班上竟然有读了一遍就能复述出来的。
同样是学英语,即便是接受同样的教育,有的同学就能获得顺畅交流的能力,但有的人就是说不出来。
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稍微一吃就长肉。
有的人从不用护肤品,皮肤就是好,有的人想尽了办法,脸上还是经常起痘。
即便是同一对父母,生出来的孩子,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我说的看起来比较悲观,但这恰恰是最符合常理的,正是因为基因组合的随机性,产生了个体差异,才让进化变成可能。
但是对于智商,人们的口径就不一了,原因是因为它涉及到了意识层面。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控制不了身高,控制不了长相,但是我们能控制我们的思维,控制我们的意识。既然能控制,那只要控制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和那些聪明人一样,这样不就变聪明了?如果我能控制自己像牛顿一样思考,那我是否也可以成为物理学家?
其实不是这样的,即便是智商这个东西,也就是思维能力,也是有生理基础的,有的东西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
像欧拉,冯诺依曼这些人,的确让我们意识到,人类中的确是有一些人有着非凡的思考能力的,他们的思考能力远超常人,这还真不是多训练,多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就能赶上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那些天才的事迹,你就会明白差距。
但是智商这东西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就和我们的体质一样,虽然我们生下来可能再怎么训练也没博尔特跑得快,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通过正确的训练,和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
就像我小学的时候被老师说笨,但是还是经过很多知识的学习,获得了还不错的思考能力,就像我以前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但是现在却可以做十几个标准的引体向上,永远不要低估生物的可塑性,但也要明白个体差异广泛存在。
做自己就好,因为在你死之前,你是你唯一可以成为的人。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这是一个老师的基本技能。
在教育心理中,要求帮学生归因于可改变提升的部分,可控的部分。这种理念的植入,会影响学生一生。
错误归因典型:
第一类:把失败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因素
很多家长会骂孩子,笨,没天赋之类的,其实这就是潜在归因,让学生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个人天赋。
这样他觉得自己再努力都不能成功,那这个孩子基本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
他的一生,从童年开始,就已经走向了自暴自弃的道路。
第二类:将成功归因于外在因素
很多家长会给自己招揽功劳,孩子一成功,就说是自己生的好,家里帮了孩子的忙。
要么就是一成功,就求神拜佛,说祖先保佑之类的。
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觉得成功这件事,和自己的能力无关,都是来源于外在倚仗。
最终,他会变成一个孱弱的人。
一个人,他的力量不在于所谓的天赋上,而在于一次次和外界对抗搏斗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力量。
这种属于自我的东西,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性,它才是人之力量的核心,而非所谓的天赋。
遇到一个强调努力最重要的老师,记得给他一份尊重。他是真的为你好。
说实话,大部分人,除了努力之外,没有什么可依靠的。
寄希望虚无缥缈的天赋,还不如脚踏实地去努力。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需要看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之后,才明白:尽管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人生依然需要奋发向上。努力,仅仅是奋发向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奋发向上的人生往往能带来更丰富的成就与更积极的心理感受。
这些,对孩子来说怎么讲都没用的。他们的感受机制还没长成熟(大脑的神经系统)。
所以,对孩子来说,需要另外的教育方式。
另外,从整体来说,确实也可以这么来理解。比如我们粗略的区分狮子、袋鼠、蝙蝠的时候,都只会从一个整体来区别。我们会认为猩猩比穿山甲聪明。我们不大会去想世界上最聪明的猩猩是哪一只。
对孩子来说,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过了一定期限,就不容易培养了。老师自然不应该强调智力因素。

■是大过滤器的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智慧物种在认知能力尚未达到自我理性进化和掌握无限能量/物质生产能力的门槛前,就已经足够高到了可以拥有与理性不匹配的过高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进而欠理性地过度尊重和保护这些过高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导致物种的认知能力进化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退。
我们日常会谈很多事情,各种主义,利维坦,入关,反帝反修......
但跳出来看,这些种种,一切的一切,都是“几十年”至“几百年”尺度的事情。
人类有史以来,至今不到10万年。
如果迈不上这个大阶梯,那么不用说下一个10万年,恐怕我们在千年后甚至百年后,就会“大不一样”。
此处的“大不一样”,说得更不委婉些,其实就是灭亡。
而10万年或20万年,不论是地球史,还是宇宙史,都是一个比沧海一粟或白驹过隙还要小得多的时空概念。
我们今天谈论的一切的一切,等于从未存在过。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我不知。
彻底的寂灭。

■老师只是希望大家不要找天生和外在的借口,多多努力而已,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影响就是可以激励一部分同学充满信心,全身心投入学习,做出更大成绩。
不过,『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这话对不对呢?
我觉的不对。
智力,和相貌一样,是人天生的东西,后天可以弥补,但是天生的差异是肯定存在的。
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有的人就是长得美,有的人就是长得丑啊,就算不同时代对于美丑的定义不同,但是任何时代都会有人天生更满足当时的审美观,有的人就是不满足,这无需辩论吧,你看看周围的人,再照照镜子,就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了。
相貌既然天生有差异,我真不觉得智力天生没有差异,作为唯物主义者,我真不相信,你看,相貌是脸上的物质的体现,智力是大脑里物质的体现,脸上的物质和大脑的物质没有本质差别,都是物质,没有理由脸上物质构成够有差异,但大脑的物质构成没差异呀,这个道理好懂吧。
但是,老师说『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这话,其实也对,因为他是对一个特定群体说的。
比如,电影片场的副导演要是对外面排队的群众演员说『人和人之间相貌水平没有差别』,这是扯淡呢,纯粹的扯淡,我说过了,任何人之间相貌水平差异很大,来自五湖四海三教九流的群众演员,美丑差异当然很大。
但是,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在表演系上课时对同学们说『人和人之间相貌水平没有差别』,这就是对的,因为考得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都不是一般人,就算相貌有差别,但是『相貌水平』没有差别,懂了?
同样的道理,当你的老师对你说「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时候,她说的也没错,因为能够进你这个课堂的,已经是同一个层次的学生了,那些有残疾的小朋友只能去特殊学校,那些天赋异禀(或者他们爸妈天赋异禀)的已经被送去另一种特殊学校,和你坐在一起的,是同样的一群人,你们之间智力水平是没有什么差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