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啥影响( 二 )


所以,还是要靠努力来弥补,才能出类拔萃啊。
奔涌吧,后浪!



■主要有两个原因:
1、客观上,学习成绩并不是百分之百取决于智力水平,同一个人,努力一些和不努力,成绩还是会不一样。如果每个人都努力一些,整个班的平均成绩可就提高了,在基础阶段的中小学,尤其明显。同样,一个国家,倡导勤劳可以致富的价值观,大家都努力,客观上GDP会增长,比起大家放弃努力混吃等死,肯定要好。
2、职业道德要求老师不能歧视学生,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宣扬智力水平的差异,是很容易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因为智力是天赋的素质,一个人决定不了自己的智力也改变不了。一个老师经常责骂学生不守纪律或不做作业,一般不会认为老师有大错,因为责骂的是可以改变的行为,但责骂学生智力差不管直接还是间接,这是原则性的错误。禁止“智力差别论”的传播,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因智力不行而被责骂的情况发生。
“智力水平无差别”这种观点会有两个影响:
1、积极的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因为基础知识不是太难,勤奋可以很大程度弥补智力的不足,同等智力,努力的同学获得的知识还是会多一些。心理暗示是有作用的。
2、消极的方面:
有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会逐渐感觉智力差异这个残酷的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努力投入,但是有一类学生,上进心特别强,也很愿意吃苦,但智力和上进心不匹配,很可能在后期的学习中盲目地投入。这一类人,长期刻苦的学习,要么达不到目标带来最终打击,要么达到了目标,但性价比极低。
我见过有坚持参加司法考试,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考了四次还考不上的人。应该说,恒心和毅力都是值得赞叹的,失败的原因就是真的不适合学法律。这个人无论是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法条里法律关系的把握,都是一塌糊涂,但他还是真诚地到处和人请教学习方法。实际上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阅读理解能力低下。
心理学有一个“元认知”的理论,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学习中思维水平、认知状态的感知、评估,所谓“自知之明”。一个智力水平不高的人,往往“元认知”能力也不行。你要告诉ta真相,ta理解不了自然也接受不了,还会觉得受到冒犯。所以旁人往往不好说真相。
一个智力一般的人投入一场对ta来说性价比极低的学习,会遇到三种人:第一种是有敌意恶意的人,打击嘲讽你"愚蠢弱智“肯定学不好学不会;第二种人是普通人,想和你保持正常人际关系,对你说政治正确的话,“努力一定有所获”,绝口不提性价比;第三种人是了解你为你着想的人,会分析你的弱点坦陈你的不足,心疼你白费力气,在乎你的利益甚于你们的关系给他的影响。但是,第三种人有几个呢?多数老师,属于第二种人。



■我老师,诚实简单地说。
最聪明的和最笨的都是能一眼看出来的,问题是大部分人不是这种。
除去最聪明和最笨的那一批,剩下来的95%,对你们的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啥?是家庭,是环境,是习惯,你差那点智商说实话可以忽略不计。
上,说实话大部分人喜欢吹牛,喜欢以偏概全,喜欢讲故事,而讲故事必然就要夸大天才,这其实是很不好的倾向,而且现实里也根本不是这回事。
前一阵子有个问题,问的是某数学大V为啥高考分不高的,觉得学数学的都必须天才,就是典型被吹牛的带偏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你比别人高20或者低20的IQ,都是可以忽略的。(当然别过某些个临界点)
你跟我说你智商130?我跟你说一个班都是130以上的,对了那个,那个,还有那个,智商一眼就看出来朝着150去了。
顺便告诉你,还有一个智商140的,家庭矛盾不学好,辍学搬砖去了。
这不打击人么?
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并不是虚伪,而是并不严谨但实用的说话策略。
而且就像我上面一遍遍说的,算上其他因素之后,智商影响真的不大。
这也是为了避免学生偷懒的策略。
【为啥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啥影响】如此而已。
■我唱歌跑调,而我表哥唱的很好。我们同样的年纪,一起长大,我接触歌曲还早一些。但他听一遍,就会唱了,我带着耳机,学一个月,只能离调近一点,还是跑。这是件挺有趣的事。更有趣的是,他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跑调,我也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跑。没有经历过的事,往往是无法理解的。我从小就有好为人师的毛病,经常被爸妈的同事拉去给他们孩子补课。有的一点就明,举一反三,有的掰开了,揉碎了,他还是不懂。最让我震惊的是,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懂。就好像我哥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跑调一样。不能理解。我也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学,大部分学霸的方法,性格,行为,我是可以理解的,我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做,我跟着做,成绩也有提高。但最顶尖的那几个人,我是不能理解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快,那么稳,成绩好的那么天经地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和老婆一个中学的时候,她次次年级第一,从概率的角度看,这是很不公平,也很不自然的事,我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后来混的比较熟了,我就问她怎么学的。她不知道!她只是看看例题,做了作业,不买辅导书,不做习题集,十点多就困了。考试就是第一名,她不明白别人为什么做不出来,她也不感兴趣。每次考第一,也没有心理负担,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大家都习惯了。当时以为她忽悠我。结婚以后,她读博士拿了个科研机构的奖学金,要考GRE。我就看她怎么学。她抱了本红宝书,坐在沙发上,和我一起看电视。瞄一眼书,看一会电视,康熙来了,边看,还边笑,还评论。这什么学习态度!我挺担心考试费打水漂的,她不紧张,就这样利用业余时间,背了一个月的单词,就去考了,出来说,好几题字不认识,蒙的。成绩出来了,几乎满分。无法理解。我觉得人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往往是无法理解,难以描述的。有的人天生擅长一些领域,有的人则需要数倍的努力才能望其项背。但不用以此划分等级,也不要称之为智商,只是差异而已。就好像有人天生跑得快,跳的高,身体素质好,有人天生会唱歌,会画画,有的人天生数学好,物理好,仅此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唱歌是高考主要科目,我可能就上不了一本了。但是,人脑是有可塑性的。天生的差异,不一定不可弥补。就像经过锻炼,瘦子可以变壮一样,人也可以变得聪明。小提琴家的大脑中,控制左手手指的部分,比普通人更发达,因为他们经常使用和练习。在开窍之前,我们很难确定,自己是天生的笨,还是努力不够。有的人,天生字就写的很好看,有的人,则相反。很不幸,我是后者。从小时候起,字在我的眼中只是一堆笔画,努力的写出一撇一捺,凑到一起,却幼稚的不好意思。从小学写到高中,我以为一辈子字都是这样了。直到给老婆写信,写出来,既不工整,也不成熟,内容再好,也是丢人。我就开始练字,高中那么忙,每天练两个小时,晚上回家就练字,练完睡觉,作业早上补。练着练着,我就能看出字的重心,能够琢磨出怎么呼应,怎么平衡,可以分得出什么好看,什么难看,字帖上没有练过的字,也能写的好看。然后,神奇的是,我忘了之前那种字体了,也无法理解以前怎么能写的那么烂。这是一件小事,但让我重新思考天赋和努力之间的关系,重新考虑自己所谓的“不擅长”领域。我觉得,要承认差异,也要强调努力和方法。正因为有差异,所以不同的人可能需要寻找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回到问题,学生不需要考虑自己智商高低,高考就在那里,智商低也不会加分,只能努力,不一定能胜过所有人,但可以赢过以前的自己。
■这道题的问的是,为何很多老师强调“智商近似论”,并非探讨“智商近似论”本身是否正确,因此重点在老师这样做的动机及其影响。楼上那些对人类智力结构侃侃而谈的饱学之士看错题目了。那么为何很多教师愿意向学生提倡“智商近似论”呢(姑不论老师自己是否相信)?唯有从教学目的上理解。教师主张人与人智商差别不大,是旨在尽量消除学生对自己天资的过分注重和依赖,把注意力投在后天的刻苦勤奋之上,以期达到驽骥并进、贤愚同争的目标,从而提高班级各阶层学生的整体成绩。对于天资高的学生,强调“智商近似论”,是告诫他们切勿恃才自傲,智力优势只在毫厘之间,稍一松懈即可能落后,因此要保持忧患意识。对于天资低的学生,强调“智商近似论”,是鼓励他们切勿自暴自弃,天分程度只有几微之别,奋志扬鞭犹可能赶超,因此要保持竞争意识。这是对天资高和天资低学生都有利的一张牌,教师何乐而不为?至于影响,要视这套理论的推广效果具体而定,是否深入人心,能否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用自如,关乎老师个人的功力。可以翕然景从,也可能适得其反,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