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中考得高分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咋开窍的( 五 )
在这场交换中,你的能力是商品,你拿到的报酬,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虽然听起来冰冷,但这是事实。
所以,所谓社交,就是在你自身具备能力的基础上,把你的能力贩卖出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扯闲篇和侃大山,只需要逻辑缜密、用词准确。
中学阶段人际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我们与他人没有“业务往来”,我们通过考试来宣示能力,而不是通过社交来推介能力,所以社交大可以减少。
明白了社交的本质,即使身边的同学们每天叽叽喳喳喋喋不休,我也不会害怕自己在社交方面落后于人。
当然,成年人的人际关系的确令人难以适应,我也用了很长时间才调整了自己。所幸在劳累拼杀之余,我还有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我交朋友的条件极为严苛,因此只有一位朋友。我现在每周都去北交大找他吃饭,两人互相勉励,一起进步。
我俩都是不喜言辞的人,有时候就是默默吃饭,一言不发,但不会觉得尴尬。有时候事务纷杂,隔开几个月不见面,但也不觉生疏,称得上是“三秋不见,如隔一日”。
我俩都出身寒门、晓得奋斗的艰苦,都喜欢自己默默做事情,也都是很倔、难以释怀往事的人。我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成为朋友并非偶然。
后来我见到的很多人,熟人如过江之鲫,然而真正的朋友却连一个也没有。所以我知道,朋友贵精不贵多。
合理控制社交后,师生、同学关系就基本稳定了。但家庭关系处理起来更为困难。
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不敢提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只能根据经验建议一句:家中一旦出现可能干扰学习的问题,最好选择软处理和冷处理。家庭关系是三对关系里最稳定最长久的关系,几乎不会变更,所以加强沟通、力避冲突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有一位清华大学的学长、佳木斯理科状元于超,回忆起他高考那天,父母在他将入考场的时候频频与他发生冲突,他感到特别委屈,却没有多言语,安静地考完了试。
他的父母平时并不是暴躁的人,但是面对高考,他的父母焦虑紧张,又缺乏应对的经验,无意中把他当做了宣泄口。
如果当时于超学长选择了激化矛盾,恐怕人生轨迹就会发生根本转折。而且最关键的是,他的父母并无恶意。
所以我想说:家庭关系有问题,未必都是你的错,但如果处理不当,损失却基本由你承担。父母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难以论清楚对错,我只能说,在人生紧要的关口,冷静很重要。
四、强大心态
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不会有强大的心态。
这话听起来好像中学生就不能有强大心态了,但其实经历不单指社会阅历,而是指你走过的一切。
谁没考砸过?谁没浮躁过?这些就是你的经历。问题在于提取。
当你考试意外失利,你该怎样做?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继续努力再拼一次,这也是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回答。
但是我更希望在考试失利的时候,进行战略收缩,避免学生活动和繁杂职务,在继续努力的同时静静思考前行的方向。
这时候我会想到四个字“潜龙勿用”,在“势”不利于我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简单,保持距离。
这是因为一旦“势”不利于我,那我需要同时做两件事:一是继续积累,继续学习;二是思索问题之所在,调整自我,找到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可以被打断,所以必须减少事务。
很多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感觉某段时间会“水逆”,过得不顺,有些人会根据本能知道这时候要尽可能谨小慎微,减少活动,不可冒进。但是他们不知道缘由。
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不顺,一定是有所失误,或许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错误,或许是战略方向上的错误,这些错误不经省察与修正,一味冒进,就会越走越差。
所以,此时要战略收缩。
反之,走得很顺的时候,最好抓住机会大胆出击,因为此时你的方向契合了“势”,必须在这个机遇期里做更多事,一旦“势”变了,机遇也会消失。
该大刀阔斧的时候就大刀阔斧,杀伐果决,因为这个时期是“飞龙在天”。
成绩迎来提升期时,建议大家奋力拼杀,尽可能多学一些。此时我“思”的时间更少,“学”的时间更多。额外的时间会尽可能尝试未知事物,看不同门类的书。
越是奋力拼杀,浮躁也就越少,因为浮躁某种程度上正是精力无处释放的结果。
而等到“亢龙有悔”的时候,也就该急流勇退,静心思索了。这时候沮丧没用,关键是依道而行。
所以心态不是简单的一句“振作起来”或者“不要浮躁”就可以解决的,顺势而为更加重要。
临近高考,几乎所有学校都会使用不同种类和难度的试题编排方法,来锻炼学生的适应力,此时“势”的变化更加剧烈,类似于新技术引发的行业风口,所以此时成绩洗牌也很常见,尖子生照样会面对分数过山车。这种时候,辨别势,利用势,进行快速灵活的战略调整,就更加重要。
上面提到的“潜龙勿用”“飞龙在天”和“亢龙有悔”都是周易卦象。周易虽是一本书,却有三种态度来理解:
在算命先生、玄学大师那里,周易是预测运命的工具,神秘天机的;
在钱钟书这样的专业学者那里,周易是上古史料,古人质朴思维的记述,他们穷极一生所要考证的,是其并不神秘的本原;
而在从孔子直至曾国藩的儒者那里,周易是思维模型,用以整理复杂的世间万象,找寻处事的准则。
对我们而言,这第三种态度更重要,使用周易作为逻辑框架和思想模型,建构人生,使心态更加强大。
五、具体方法
首先,关于学习,有一个错误的常识。
以学习英语为例,如果一个人先学习了错误的发音,再纠正;另一个人直接学习正确发音。会出现什么结果?
结果是,前者耗费更长时间,但是,比后者的时间长不了多少。
那么,如果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学习发音不正确的英语;二是根本不学,等能学正确发音的时候再开始学,你选哪个呢?
我选择前者。
实际上,纠正错误发音根本不难。很多时候,当我修正了一个元音,我就可以修正一大批单词的发音。
而我之前学习的语法、背下来的单词并不会消失。
艺术领域(钢琴、绘画)很需要基本功的正确,但是在包括历史、哲学、写作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一个真理,那就是:先接受错误的,那么正确的也会更快到来。
换句话说,在学习的领域里没有南辕北辙,最短的距离恰恰是南极到北极。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学习正确知识的条件,或者无法判断我们所学的是否正确,但是我们不该因此而停止学习。我吃过这方面的亏,最后领悟了道理:时间终究是不等人的。
所以我的方法是:大胆去学,学错了没关系,错误使正确更彰显。
然后再说说写作。
要明确一点:写作能力一定是学来的。文学不讲“天才论”,多阅读,多动笔,比什么都重要。所谓学习,无非新作家学老作家,今人学古人,古人学更古的人。
比如汪曾祺的《受戒》是极为优美凝练的小说,其中描写仁山和尚时用了一句:他的相貌只要用两个字就说清楚了:黄,胖。这句描写真是让人叫绝,精炼传神,画面感十足。但这句生动描写并非是汪曾祺灵感所至笔走龙蛇,因为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长妈妈就用了一句:她生得黄胖而矮。汪曾祺所用的两个字是借鉴了鲁迅,又提炼而成的。汪曾祺以及当时年轻辈的其他作家,对鲁迅作品都是百读不厌的,不然也不会有如此巧妙的借鉴。
而鲁迅的文笔又是向谁学习呢?刘半农曾说鲁迅是“托尼(托尔斯泰和尼采)思想,魏晋文章”,是说鲁迅在写作技巧上向魏晋散文汲取了不少营养。除此之外,《儒林外史》对鲁迅影响极大,细读就会发现,鲁迅很多小说的笔法都与吴敬梓有相近之处。这是鲁迅学古人的体现。
古人学更古的人。归有光《秦国公石记》中有非常有气势的一段:前十年,于阊门刘尚书宅得一奇石。形如大旆,迎风獵獵,仿佛汉大将军兵至阗颜,大风起,纵兵左右翼,围单于,骠骑封狼居胥,临瀚海时也。这就化用了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的“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胜汉兵,遂独身与北骑数百溃围西北遁走。汉兵夜追不得。行斩捕匈奴首虏万九千级,北至颜山赵信城而还。”一段。在漫长的古代,《史记》和《汉书》历来是文章家极为推崇的写作学习对象。
我们学习写作文,不阅读不行,不练笔更不行。在衡中极为严格的管制下,我见缝插针读了一百多本课外书并做了札记。(积累本每天正反两大面,文化知识、好词好句、成语病句、文言字词,全都要记。)而且每天三五百字随笔,从不中断。作文从40左右到了55分以上,靠的都是水磨功夫。
对于高三的同学,由于大量阅读不现实,所以有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达到能复述的地步。满分作文未必有完美的语言,但一定有完美的结构,所以直接汲取满分作文的营养也是条捷径。这个方法相对来讲是下策,但是用处不小,值得一试。
另外,关于每天的随笔,富兰克林的方法可以一试:背过或读过一篇文章后,晾几天,等记忆模糊一些,提起笔来重新写。看看自己写的跟原文差在哪里。富兰克林有美国文学之父的美誉,单凭这一套来说,他在方法论领域的贡献着实不低。
【那些高考中考得高分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咋开窍的】接下来说一件重要的事情:记忆。记忆不能走捷径。
人的记忆全靠理解与重复,妄想依靠所谓超级记忆法来提升记忆力是绝不可能的。
我最早在初中的时候接触到了所谓“超级记忆法”,那时候电视上还没有那么多奇葩的大师们,但是网上已经有一些人在自发传授西方所谓超级记忆法了。我试图通过这些记忆法来提升成绩,就花了不少功夫来学习。后来我把所谓超级记忆法的神秘面纱揭开了,它的原理是“定桩法”。但我同时也发现,超级记忆法毫无用处。
定桩法很简单,我给你20个意义互相无关联的词汇,如“勤奋”“水杯”“电脑”之类,你能否在一分钟内背下来?很困难。但运用定桩法可以轻松做到,比如大家都会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正好是20字,现在你把“勤奋”与“床”联系在一起,提到勤奋你就想到床,提到床就想到勤奋,然后“水杯”跟“前”在一起,“电脑”跟“明”在一起.......然后当我要你背这20个词的时候,你脑子里背的其实是《静夜思》——这就是定桩法,20个字就是20个桩。
如果我让你背一万个词呢?一万句的文章呢?去哪里找这么多桩?也很简单,找一条路。你每天都走的一条路,你记住路上的每一个事物,消防栓、招牌、电线杆、桥洞......然后每个事物就是一个桩。我曾经利用这个办法背下了一万句的文章。当时要是有记忆大师之类的节目,没准我也会火一把哈哈。\u0026lt;( ̄︶ ̄)\u0026gt;
但是我很快惊醒:人生中哪一场考试会考我意义毫无关联的单词,会让我通篇记忆一万句的文章而不考文章的内涵?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科技发明创造和文学艺术瑰宝,又有哪一项是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得来的?这种只讲背诵不讲理解的记忆法,是死记硬背,是刻意违背记忆的规律,是阻碍人全面发展的。我看透了这一点,就毅然抛弃了投机取巧的方法。
后来,也就是两三年之后,“记忆大师”们在西方骗不到钱就转战中国,在各种节目大行其道,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又通过线下“大脑培训班”“思维训练法”来骗取巨额学费,很多人上了当,受了骗,这都不必多说。
既然记忆没有捷径,那记忆靠什么呢?只有理解和重复。理解,是说理解学习对象背后的内涵和逻辑,尤其是背诵文章的时候,有了透彻理解,记忆就非常容易。重复,更是一切记忆的提高法则,尤其是单词、文言文字词,只有重复才能熟练。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英语单词背了一遍过几天就忘了,是不是记忆力不行。我...呃...无言以对?_?。我自认脑筋不笨,但是英语单词一遍背下来也真是闻所未闻,短单词七八遍才能熟练,长单词怎么也得十几遍。而且还要配合阅读,不断巩固,才能把单词量稳在高位。
所以记忆这个东西,真的不要走捷径。
以上。
————————
大家觉得有用就点个赞,这样我才有动力继续,谢谢!
推荐阅读
- 话说普通人和小说主角在遇到那些青春伤痛文学和无脑小白文爽文的反派的针对欺凌时咋反击比较合理有效
- 生活中男生和女生咋避免自己成为新闻,影视剧,小说里的那些悲惨事件案件受害者
- 有那些人或事,错过了就是一辈子
- 那些你见过最刻苦的学生,后来咋样了
- 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么
- 如果人们讨论“意义”是在生活\u0026生存这个前提之下的,那么追寻那些脱离“生活”太远的问题的答案,有意义么
- 怎样学好高中英语,在高考中取得130以上的成绩
- 那些大学四年都在学习的人现在咋样了
- 那些京沪有很多套房子的人,为啥不卖几套去环游世界
- 今年毕业,留超图好还是继续考中大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