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中考得高分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咋开窍的( 二 )


有多少人仅仅是在应付学校老师的任务,或者是在发呆浪费时间。
举个例子,我见过很多学生,说自己圆锥曲线和导数大题不会做,甚至三年了,到高考的时候,还会把题目空在那里不写。
不说别人,就说我吧,我不是一个智力特别高的人,上学的时候,圆锥曲线也是我的弱项,但是当时为了突破这一块。
我利用假期刷了一百多道圆锥曲线的题目,而且不是看答案,是自己先做,做完再看答案,再分析总结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条件对应了哪些结论,突破口在哪里,常规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并写出来。
当时真是做的想死,因为每一道题这样去做,要花很久。
但经过这种高强度,细致的练习,我对于圆锥曲线大致的解决思路心里都有了数,不能说彻底克服,倒也是基本解决了。
我上学的时候,是十几年前,现在各种资料多不胜数,各种经验网络上到处都是,其实缺的就是去下功夫研究罢了。
这才是真正的刻苦。
但是还有些孩子,连假的刻苦都不会有。
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面临什么,没有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为了目标应该去如何努力。
所以,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我看来,取决于下面这几条:
1、有长远的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将来需要什么;
2、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扎实的基础;
3、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
4、刻苦,自律。
真的没有突然开窍这一说的,所谓的开窍,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得到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的高中生,并不具备这些素质,不知道是因为本就如此,还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初中,小学没有受到科学的教育和训练。
我倾向于后者。
其实从智力上讲,除了那些天才,大部分的智力差距绝对不应该像成绩的差距那样大,我也在学习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
刚写的文章,最全面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安然: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在姊妹问题下的回答
排名在前1%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安然:高考数学全国一卷(文)近五年考点总结与2018年高考预测

■已经有人把最重要的说了,就是所有的知识你都要会。对此,我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你可以把这些知识和常见方法给别人讲出来,让不会的人听懂。更高的要求是,你有能力写出讲解这些内容的教材,这不仅需要你完全掌握它们,还需要对内容的联系,甚至背景,都要有深刻的认识。
这次我想说的重点是,学科核心素养。当然在我的文章中,这是老生常谈了。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来自直觉的归纳与来自严密思维的演绎,其中后者可以让你解决试卷中绝大多数问题,但是前者在更有难度的问题中是必须的。举两个例子:
1.求函数

的最小正周期。
2.(2017年原创题18)是否存在非零实数

使得函数

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第一题只要该会的都会,就不至于做不出来。


所以

的最小正周期是


在这里我说的“该会的”是指什么呢?(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常用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果你这些都会,一般来说不至于做不出来。实在不行的话,你就把自己会的东西列出来,凑一凑,就可以有思路了,对不对?
第二题相对来说就有一定难度了。用导数可以做,

画个图试试,你会发现它应该不能恒大于零,而且应该有小于零的区间,从而

不能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发现这一点,就属于需要直觉的,同时,它的证明因为需要通过构造一些值来说明,也不是背一背就能完成的。这道题也可以用单调性的定义做,逻辑容易很多,但是对计算技巧的要求又高了,而且也需要构造特殊值。

杨树森:真正的函数题(二)——2017原创题精讲(18)
反之,如果你沿用模式化的思维,列方程

求极值,是肯定会被卡住的。如果思维不够严密,由

就得到

不单调递增,也是不完美的解答。
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是利用物理理论认识问题,转化成数学表达式是其中常见的方式。
在过去的回答中,我发现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这么说的原因是这个:
高三物理9分,还有救吗?该怎么学习提高?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某时刻起的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分别是



,则此时刻距离开始运动的时间为

相当多的读者认为,这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单位,我给的位移条件太奇怪了。
其实在大学物理的习题中,这种给法并不罕见,它并不应该影响你对问题背景的理解,同时方便了计算:不过就是一个带有单位的值而已,给你数值,或者符号,或者带有符号和单位的数值,有什么区别吗?

的单位是

你不知道、不熟悉吗?
在另一个问题下,有特别多的人吐槽某一道全国卷高考题,要求



严重增加了计算量。你是高中生,是不是应该知道,先做符号运算,再做数值运算?带入

是最后一步的事,前面该怎么写就还那么写,完全没有影响。你实在嫌计算量大,就把

保留到最后,不带入,这一两分不耽误你考清华北大!
这些问题都是由“物理的观点”不足导致的。
上面那个题,你完全可以不用任何技巧,老老实实用三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算,虽然麻烦点但是一定能做出来。像这样的题,我才觉得是有一定难度的:
(2013北京理综24(2))正方体密闭容器中有大量运动粒子,每个粒子的质量为

,单位体积内粒子数量

为恒量。为简化问题,我们规定:粒子大小可以忽略;其速率均为

,且与器壁各面碰撞的机会均等;与器壁碰撞前后瞬间,粒子速度方向都与器壁垂直,且速率不变。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导出器壁单位面积所受粒子压力







的关系。当然你可能觉得这个也不难,但一般来说承认它相对于前面的题更难是没有问题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是如何简化的,简化后是怎样的,然后把它用动量这个比较高级的观点描述出来。同时,这道题讨论的不是具体几个物体而是“一些”物体,需要自己建立模型。
这些显然是“利用物理理论认识问题”这个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呀。
这道题的详细解读请期待我的新文章,将会在上面的文章所在的专栏发布。
我以数学和物理为例,解释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它是什么,它如何在高中学习和考试中体现出重要的作用。

■快高考,重新上热门了。我再说两句关于高考紧张的问题,希望对考生有用。

我高考时候紧张的三天睡不好觉,吃什么都拉肚子,喝了三天稀饭。我妈不放心陪我去考场,我看完数学出来我妈说我脸都苍白的把她吓坏了。考完觉得世界末日,那会感觉是人生最灰暗的时候。但后来的人生路这么长,其实受点挫折是好事,现在很感谢那段经历。所以,高考紧张成我这样,也没什么好怕的。祝大家好运。



以下是原答案。
不是状元,数学发挥失常,所以江苏理科高考前十。
其实中学的考试得高分挺简单的,因为就是内容简单,少犯错就行。
考数学之前数学老师专门找我,让我慢点做,仔细检查,不用非得要考150啊,结果反而心态乱了莫名错的一塌糊涂。那年我们省状元跟我大学一个班,总分比我高11分,数学高了近30分。

没什么开窍的过程(我认识的各种状元竞赛金牌,也基本这样,所谓有什么有效学习方法的,都是骗家长收智商税的),从小基本都是第一名,比如初中12次大考只有一次不是年级第一。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中学那么简单的题别人都不会,而且有的题目老师也不会,来问我。
然而进了大学,第一次数学分析考试全班一大半不及格,我们宿舍四个人(都是各自省前几名)挂了三个,一个62,然而班上依然有4个满分,我就明白了其实就是人和人的差距,再上一个难度以后,又有区分度了。
斜对门宿舍有个同学跟不上,挂科太多不得不大三退学,重新高考,依然考了清华计算机系,现在好像是知名高考辅导老师。对,就是这个宿舍的。
被智商高的人完爆是种什么体验?我也放弃了做物理学家的梦想,还是留给傅太阳他们去做,现在安安心心做平常人。噢我们省状元在我们大学班上也是学渣,现在浙大做个物理教授。我们宿舍的广东省状元现在Facebook做码农。我们至少都读完了博士,都挺开心的。
最近关于学霸没做学术的讨论纷纷扰扰的,我觉得人对的起自己,不妨碍社会就好。就像王小波写李靖,男人三十以前拼命证明自己聪明,三十以后拼命装傻。
再说,人生的路还很长呢。




■学霸并没有「开窍」,他们只是站在大量的案例之上训练了良好的「模式识别」能力——面对具体问题,一般人看到的是眼前的信息,但高手却能想到一个类似的案例。#先发个福利:我为你准备了全国各个省份5年高考数学真题的精排版讲义:《121套高考真题精排版讲义,加解析,送给你》谢邀。
你问题中「开窍」这个词用的特别到位——它反应了普通人对“学霸”的一种普遍误解:我们总认为,那些学霸在学习时存在某一个「开悟」的瞬间,我们之所以理解力差就在于自己缺少那个「阿哈时刻」;具体到做题层面,我们会认为学霸们对题目有一种「独到的见解」(借用英语老师的“语感”,我们称之为学霸的“题感”),所以我们特别想要在学习时捕获那种「开悟瞬间」、在解题时寻找那种「题感」。
事实上前两周@赠君双鲤鱼同学在Heshawn的值乎【点击咨询】上向我发起过一个提问:
“老师,我们老师给我调换了个同桌,在班上数学成绩顶尖,我经常问他题目,但是好几次我问他是怎么想到这种思路,他说「我也不知道,感觉这种题目就是这样」,但是我就死活没有他说的那种「感觉」,我想问问老师:这世界上真的有「题感」这种东西吗?他们好学生那种做题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ta的这个问题本身已经讲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观察:那些数学经常考满分的学生,仿佛有一种叫做「题感」的东西,他们看待数学题目仿佛又一种自发的感觉,而我想要谈的是这种感觉的产生机制。
我当时给ta写了大约4,000字的回复,我把这篇回复全文分享给你,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