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中考得高分的孩子,在学习上是咋开窍的( 四 )


11.现在知道学区房为什么贵了吧。

■他们基本上是从有史以来就一直很开窍。
至于为什么一直很开窍,甚至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想不通。
我们院最聪明的孩子,小学五年级数奥满分奖保送,中考市状元,高二数学竞赛保送清华。他爸理解不了自家儿子的才华,只是感慨这小子异于常人。

很多状元接受访问的时候都说:“其实我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从来没有开窍过,也从来没有不开窍过。”
■8.7更新
5000赞,感谢各位的支持。今天更新只想补充一小段想法:
生活中有人问“为什么我们明白了这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校园版的问题送给大家“为什么我们掌握了这么多学习方法,还是考不好?”
10年多年的校园经历,我们已经掌握了太多的学习方法了,可我们缺的很可能压根就不是一个“最适合”学习方法。
很多人评论或私信我说,自己就是我原问答的第一类人,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我想说:看到即是改变。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就说明已经打破了原有的认知框架,掌握了是否改变选择权了。
就像真正自卑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自卑的(他们觉得自己就这么糟糕),也是没有改变的选择权的。那些判断自己自卑的人——说明他们知道自己比自己以为的要好啊,他们其实已经有了走出“自卑”的选择权了(至于走不走...每个人都能做出最适合自己当下的选择)。
那么,恭喜每一位已经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改变的按钮已经在你们手上了。也愿你之后一切顺利~
-----------------------------------------------
5.13更新
emmm晚上上了下赞数居然上2k了,解答一下评论区比较多的问题:
1、天赋更多决定的是学习理解的速度,而不是知识量的上限。只要具有学习能力,有限的知识都能掌握,知识学习时间上有差距罢了。
而高考的知识量其实...比大家猜想的要少很多。理科方面,除去很多莫名冒出来的近似超纲题(这个需要花挺多精力去钻研而且也不一定有效,建议大多数人不要在上面花太多心思~)...正常人的学习速度,其实都能在高中三年掌握高考需要的的90%知识量。
为啥很多人觉得做不到呢...
原回答中的第一类人;时间长忘了。2、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你们最关心的orz):
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方法是系统化的学习:1)先根据一个个考点,做对应的模型题,并且有意识的把模型建立在脑海中,最好能做到在读完新题的时候就能明白这道题想考你哪几个考点,这道题是哪几类模型的结合;2)针对自己薄弱的模型,做习题去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并且在刷题中实践巩固;3)循环上述过程2333遗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因人而异了...如果有时间和经历去了解一下遗忘曲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重复记忆周期,之后就按着这个周期去重复记忆就好....如果你是文科的话,还有一个小妙招是了解一下简单的记忆术(了解概念即可因为再往上其实是表演性质的了,对高考没啥帮助...)之后可以利用简单的定桩法去记忆文科需要背的知识和记记英语单词之类的,但记忆术有个最大的劣势就是其实你不理解你背下来的内容,所以建议是和普通的理解背诵结合。最棒的情况下是能熟练理解记忆科目大纲,而细节内容用记忆术记忆,在看到题目时先找出对应的是大纲中的哪几节,再用记忆术去背出来内容...然后就能答题了23333其他学习无关问题:
1、本人在浙江高考,690+上同济挺正常的。高中学校在另一个问答中也po出来过,怀疑真实性的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再查阅一下浙江的历年高考分数线都能理解2333我也没大家以为的那么成绩厉害啦orz主要是做过挺长一段时间家教
2、对那些还有24天高考的人说:如果我给出的解决方案能戳中你们的话就去做吧2333你们可以尝试的时间是6月5刷看到我回答的人的24倍。\u0026amp;祝高考顺利~!


以下是原回答:
-------------------------------------------------------------
高考690不知道算不算高分【括弧笑】
也因此做过家教,辅导过很多初、高中生。甚至是偶尔做做学习技巧方面的小讲座、小分享。
总结起来,所谓的学习用功但不开窍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

1、假用功or用错了功
这类学生其实非常可怕,因为这种假用功不但骗得过父母老师,连自己都骗得过。
他们也许是收到从小以来的“努力”教育影响,在学习上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他们的目标不是“让成绩提升”,而是“让自己忙于学习”
之前有给一个男孩子做数学辅导,男孩子很用功努力,平时会微信问我很多课业问题,辅导的时候会拿出小笔记本一丝不苟的记我说的每一句话,他也给我看过课本,各色的笔记和划线重点...标准的好学生。
然而细心了一个月,学生月考成绩没有任何改观。家长也对我不太满意,换了新的家教,后来巧合的遇到了一个也教过他的大学同学,听说这个男孩已经换了许多个家教了...
这个男孩就算是我说的“让自己忙于学习”的类型,他们热衷于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刷做不完的题,他们不懂得优化学习方案,不懂得应该只记老师提到的重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延伸,也不知道精做模型题而少做泛题是效率更高,更体系的做法。
换句话说,他们求得不是成绩提升,而是心安。成绩没有提升的时候他们会安慰自己,我已经很努力了,大概是不适合读书吧。

(听说很多企业的蝗虫员工也是这类心态)

2、不求甚解
这类同学的口头禅是“大概懂了”,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懂”
这样的同学很好鉴别,当你给他讲完一道题,让他复述一遍怎么做时,不能条理清晰从头给你梳理,只能含糊、碎片化的说“这边作条辅助线”“用一下XX定理”的人往往就是了(也不排除是头脑灵活思维跳跃的聪明蛋,但这类人一般不会找辅导家教2333)。
他们其实只是明白了某一步该如何去实现,但他们不理解如何把题目到答案之间的过程分解成一步步的思维,也许这道题他会写出解答过程了,但是换一个同类题又倒下了。


以上是我做了几年家教之后的经验之谈,不要急着反驳,想想自己身边的人学霸和一些很努力但是成绩很糟糕的人吧

--------------------------------------------

6.7高考季更新
这段时间超多同学私信了我...大多我都耐心回答啦~希望你们能有所收获!比心!
再补充一个能让你从【一知半解】进阶到【熟练掌握】的超管用秘笈!:

找一个不懂的同学,你教他怎么做,教到会为之。

教是考验自己熟练掌握知识点与否的最好方法。
许多人翻开答案,顺着答案思路看下来,解题思路都可以理解,然而盖上答案又一个字写不出来了...

做题就好像在一望无际的海中央行舟,答案则是给你指清了方向的灯塔,纵然路上仍然会有波涛汹涌阻碍着你,但大多人都能克服困难最终靠岸。
然而拿开答案,失去方向指引之后,能靠自己敏锐地把握正确方向、最终靠岸的人就不多了,更多人则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或者乱划一气。

放到做题上,就是经典两问“我靠这题咋做”“我靠为啥这样做不出来/做出来不对”
看答案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处于一个最低限度的思考状态,我们只会想这一步到下一步行不行得通,不会去思考为啥往这个方向想,不往别的方向去。
而教别人做题,是一个给别人指清方向的过程,自然会逼着你锻炼出靠自己敏锐把握方向的能力。如果别人能问你为啥他的方法走不通就更好了,横向的方法对比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限制条件,适用情况的最有效途径~

■北大15级的来答一发。
关键是自己的学习体系。
小学时候成绩很渣,初中靠着一股蛮劲把成绩搞了上去,还被衡中录取了。但是进入衡中,又发现大神林立,想当人家腿毛都要排队等毛孔,才明白蛮拼不是一切,必须创造自己的学习体系。
不论衡中的学生还是北京的学生,“开窍”都是同样的过程。我们中文系刘派学长,毕业于北京的高中,又在北京大学大放异彩,业余时间里演出剧目、管理社团、做公益支教,还出版了自己的小说。我与刘派师兄交流的时候就发现,我们对时间管理、学习效率的很多看法都是一致的。
所谓开窍,无非是以下六个步骤:1.找到学习动力2.管控时间提高效率(作息)3.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人际关系)4.锻炼强大心态5.摸索具体学习方法
一、找到学习动力
问你一个问题:当你选择玩或者学习的时候,你如何说服自己选择学习,而不是选择玩?
有两种方法摆在你面前。
一种方法是告诉自己:如果现在学习,我就会增加知识,增加知识就可以考更高的分数,考高分就可以去好大学,去好大学就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可以赚很多钱,赚了钱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要学习。
另一种方法是: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虚度光阴让我愧疚,所以我去学习。
哪一种更有效呢?很多人会选择前者,但是我会选择后者。
因为前者是“利性自律(或者叫奖惩自律)”,后者是“德性自律”。利性自律,是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推导结果来为学习提供动力;德性自律,是扪心自问,借助心中的觉悟,做出正确的选择。
熟悉战国百家思想的人恐怕已经认出来了,利性自律的老祖宗是墨翟,而德性自律的老祖宗是孟轲。儒与墨,如何选,这是事关成败的大问题。
我采用利性自律时,每次在学与玩之间做选择,都需要进行漫长的推导,而推导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意志力的消耗。
我告诉自己:“努力学习可以增进知识,增进知识可以考高分,考高分可以.....欸,又有新消息.....”然后就悲剧了。
而且使用利性自律,每次都要耗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并不能习惯成自然。德性自律才是通途。
如何实现德性自律?
人性的道德本能是强大的。即使号称意志力最薄弱的人,也不是未经挣扎就投向手机电脑怀抱的,在本该学习的时候打游戏,心底不可能没有愧疚。
只要借助这种愧疚,相信这种愧疚,心里德性的力量就会像禾苗遇春雨,茁壮成长。
德性自律需要你发掘出心底的觉悟来,把虚度光阴的愧疚放大,把学有所得的喜悦彰显,然后熟练精纯地运用这股力量,最终臻于化境。
我现在休息时间都是背英文、日文单词,也就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万分痛苦的事,对我来讲是大脑的歇息。
这是由于长期德性自律,使我可以“不勉而中”。
列宁在休息时间就是背字典的,他用这种方式掌握了六门外国语。我们汉语母语者由于跨语系的原因很难像列宁一样会六门外语,但是背单词显然比游戏、聊天更有益处。
现在,如果一段空白时间突然摆在面前,我几乎不会错过它,因为德性自律会变成本能。
二、时间管理与作息
这一部分请大家移步我的另一答案。
学霸的作息时间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会困?三、人际关系
再问一个问题:怎样才算社交能力强?
会聊天?人缘好?性格外向?敢说话?或许并非如此。什么才是社交能力——这是个极度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我对待人际关系的原则是:宁简勿繁。
整个高中三年,我只有一位朋友(现就读于北交大),其他人际关系近乎为0。稀少的社交让我心绪宁静,思维专注。
这样带来的疑问是:我进入大学,走入社会,会不会变成社交能力很差的低能儿呢?
目前来看不是这样。大一的时候,我参与学生会和社团工作;大二开始巡讲,整日与老总、校长们打交道;现在收到几家公司的offer,开始实习。在以上的几个领域,大家对我的评价是:处事沉稳,善于沟通。
而最重要的是,我在社交上几乎不耗费时间,我拒绝聊天,也不会定期“联络感情”。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思考、写作。
为什么减少社交数量不会导致关系恶化呢?
因为成年人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共享和利益交换,你的能力被别人需要,而别人又有你需要的东西,然后你们就达成合作。
这决定了真正的沟通是简洁的,除开必要的几句客套,剩下的就是实际的事情。你需要的不是天南地北谈古论今或者套近乎,而是迅捷准确地传达信息,推介自己的能力,亮明自己的要求。
而且,如果某人每天社交的时间过长,没有时间沉淀自己、积累能力,他足以被人看重并且创造价值的本钱就少了。
绝大多数踏入社会的人,社交网络都相当庞杂。当你一年要联系几百个人的时候,你不可能与每个人都成为朋友。就算你愿意把所有休息时间都拿出来跟人家交朋友,也会发现:社交是双向的,你有时间,对方未必有时间。
当你的老板发来任务,他只想听到一句“好的,马上去做”,而不是跟你聊聊追最新的剧;
当你的合作伙伴来洽谈业务,他只想知道你能提供什么、你想得到什么,而不是听你谈家长里短;
还有你的客户、你的下属、你的大学导师.......你今后所要面对的一切人,都并不在意你自身,他们在意的是你能做什么和你想要什么,然后完成一场交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