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小新|“长五”送“嫦五”,目标月球 蓄势待发!

11月17日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
和嫦娥五号探测器
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国资小新|“长五”送“嫦五”,目标月球 蓄势待发!】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
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
本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
第二次应用性发射
此前已成功发射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
是中国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
计划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是我国航天领域
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国资小新|“长五”送“嫦五”,目标月球 蓄势待发!
本文图片

随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简称“大火箭”)转移至发射区 , 有着“大火箭”座驾之称的活动发射平台也在其飞行任务中亮相 。 这套活动发射平台创三个国内之“最” 。
规模最大
我国现役的各型号发射平台的规模是根据现役运载火箭的实际情况研制的 , 在“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建成之前 , 长征二号F火箭的发射平台为国内最大的发射平台 , 长24米多、宽22米 , 高8米多 , 能够适应最大直径为3.35米的芯级箭体 。 而航天科技集团中一院新研制的“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高近70米, 相当于24层楼的高度 ;台体的上表面面积达600多平方米, 相当于一个半篮球场, 整个平台自重近2000吨。
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承载能力最强、系统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发射平台 。
集成度最高
天气好时 , 在发射中心就可以看到“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 , 脐带塔就像卫士一样笔直地伫立在台体上 , 这在以往的火箭发射平台上是看不到的 。
除了这个最直观的不同外 , “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与以往的发射平台相比 , 还少了供电车辆 。 发射平台上集成了机械、电控、液压、供配电、驱动控制、空调、环境保障、环境监测、视频监视、照明、加注、供气等系统于一体 , 而且首次设置了脐带塔、摆杆、前置设备工作间、尾端服务塔、加注管路、供气管路、喷水管路等多项设备 , 是机、电、液、气一体化大型综合性发射平台 。
将原来发射塔上的上百台地面设备集成在发射台上 , 有什么好处呢?原来 , 更多的测试工作、连接工作 , 都是在固定塔上完成 。 现在 , 火箭的总装、测试、跟地面设备的接口关系 , 都可以在技术厂房完成 。 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就能够保持接口不变、状态不变 , 可以直接运输到固定塔 。 科研人员的目标是三四天就完成发射准备工作 。
如此一来 , 火箭在发射塔的准备流程可以成倍缩短 。
技术最先进
在“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的上表面 , 有12 根像柱子一样的支撑装置 , 这是火箭在发射台上的“座椅” , 研制人员用了3 年多的时间开发出了“十二点调平技术” , 让火箭可以“坐”得又直又稳, 这不仅让火箭受力较好 , 而且有利于火箭的瞄准、发射 。
一般的火箭都是4 个点支撑 , 但是“大火箭”的体积远远大于以往火箭 , 需要增加支撑点 。 研制人员借鉴了“三点调平技术”“四点调平技术” , 克服了技术跨度大、调整难度大等困难 , 研制出“十二点调平技术” 。 这项技术完全是自动控制的 , 以后 , 操作人员只要一按键 , 几分钟就可以使“大火箭”实现自动调平 , 安坐在发射台上了 。
除了这种直观可以看到的先进技术外 , 还有一些看不到的“先进性” 。 比如 , “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上法兰之间连接所用的螺栓和相应的加载技术 。
海南文昌发射场高温、高湿、多盐雾 , 但是合练任务期间 , “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的螺栓没有一个生锈 , 这是因为在出厂前 , 技术人员对这些螺栓进行了防腐工艺处理 。 而且 , 他们还在安装螺栓时采用了一种特殊技术 , 可以防止发射平台在运行、工作过程中使螺栓发生松动 , 完全可以保证螺栓的可靠性 。
“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上 , 像这样的新技术还有十几项 , 它们都是确保火箭安全、稳妥、可靠的基石 。 正是这些先进的技术 , 才让“大火箭”活动发射平台的先进性遥遥领先于国内已有的发射平台 。 我们期待它“英姿飒爽”地将“大火箭”送上征程 。
“嫦娥”奔月靠什么?
自2007年起 , 先后有长征三号甲火箭(简称“长三甲火箭”)、长征三号丙火箭 (简称“长三丙火箭”)、长征三号乙火箭 (简称“长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 。 此次发射 , 是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器 , 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第五次护送“嫦娥”。 长征五号即将成为参与探月工程的第四型火箭 。
我们祖先向往月球 , 探月梦想由来已久 , 神话故事中 , 嫦娥服下丹药 , 飞上月球 。 如今 , 现实中的“嫦娥” , 在长征系列火箭的托举下 , 奔月已不再是神话 。
长征三号甲火箭:率先登上中国探月舞台的先锋
发射“嫦娥”记录:2007年10月24日 , 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 ,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大幕 , 首次实现零窗口发射 。
长征三号甲火箭1994年2月8日首飞圆满成功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2.6吨 , 在充分继承长征三号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 , 突破了以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动调陀螺四轴平台、冷氦加温增压和氢气能源双摆伺服机构4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上百项新技术项目 , 使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上一个新台阶 , 至今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 。
长征三号丙火箭:中国独一无二的非全对称火箭
发射“嫦娥”记录:2010年10月1日 , 长征三号丙遥七火箭 , 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 刷新了中国探月工程新高度 , 也是我国火箭首次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
长征三号丙火箭2008年4月25日首飞圆满成功 , 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达到3.7吨 , 它由长三乙火箭去掉1、3助推器而来 , 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非全对称火箭 , 它的诞生使我国高轨任务运载能力分布更加合理 , 也标志着我国突破非全对称火箭设计技术 , 实现了长三甲系列火箭真正的系列化、组合化 。 截至目前 , 长三丙火箭所有发射任务全部获得圆满成功 。
长征三号乙火箭:唯一一型两次参与探月工程的火箭
发射“嫦娥”记录1:2013年12月2日 , 长征三号乙遥二十三火箭 , 成功发射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 , 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进入实施阶段 。
发射“嫦娥”记录2:2018年12月8日 , 长三乙遥三十火箭 , 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 “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
长征三号乙火箭1996年2月15日首飞 , 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达到5.5吨 , 它是在国际市场需求的牵引下 , 以长三甲火箭为基础 , “上改下捆”研制而成 , 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主力火箭 。 长三乙火箭虽然首飞失败 , 但在全面的质量整顿和归零后 , 圆满完成了多项国外商业卫星发射 , 真正走出国门 , 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
长三乙火箭为适应探月工程要求 , 开展了多项针对性研制 , 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 成为了唯一一型两次护送“嫦娥”的火箭 。
长征五号火箭:体积最大、能力最强的新生代火箭
长征五号火箭2016年11月3日首飞圆满成功 , 是我国首型5米芯级直径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 , 总长约57米 , 起飞重量约870吨 , 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25吨级 , 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4吨级 , 运载能力、运载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标均居世界先进水平 。 长征五号火箭主要服务于我国探月三期、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任务 , 也可用于不同地球轨道大型载荷及其他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 。
与其他火箭相比 ,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体积最大、能力最强 , 准备时间最长 , 在高密度发射状态下 , 研制团队采取多发并行的方式 , 分别在北京、天津、文昌同步开展工作 , 才保证了嫦娥五号按时从地球出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