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三 )


就像武侠精神 , 我们能从字里行间领会到一种模模糊糊的情绪、心理和感觉 , 可一旦试图用语言去具体地描述时 , 那种玄之又玄的感觉又瞬间从指缝中溜走了 。
如果试图从“英雄失落时代的英雄梦”角度去理解大众对武侠小说的欢迎 , 就难以解释武侠小说与同样是惩治邪恶的侦探小说或警匪片的不同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武侠小说的根本观念其实在于“拯救” 。 “写梦”与“圆梦”只是武侠小说的表面形式 , 内在精神是祈求他人拯救以获得新生和在拯救他人中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从司马迁之“且缓急 , 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 到黄侃之“苟强种不除 , 暴政不戢 , 富人不死 , 侠其得群黎百姓之心乎” , 都是强调侠客赴汤蹈火拯世济难的功能 。
到了近代 , 中国积弱积贫 , 游侠精神更容易被理解被推崇 。
谭嗣同将西汉“内和外威 , 号称一治”归功于“游侠之力” , 而且称颂日本变法自强效果显著 , “亦由其俗好带剑行游 , 悲歌叱咤 , 挟其杀人报仇之气概 , 出而鼓更化之机也”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章太炎亦称先秦时代“天下有亟事 , 非侠士无足属” , 而且推而广之:“故击刺者 , 当乱世则辅民 , 当平世则辅法 。 ”
五四以后 , 侠客崇拜开始不太流行了 。 除了侠客确实不长于介入现实政治斗争外 , 更重要的是侠客的拯救功能已由别的“救世主”取代 。
忘记(或自以为忘记)侠客的年代 , 并非大众真的成了社会的主人并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 而是找到了另外的救世主 , 在其身上寄托了世人被拯救的强烈愿望 。
流动不居、洋溢于天地间、人人可能得而有之的游侠精神 , 坐实为“路见不平 , 拔刀相助”的职业化侠客 , 已是退了一大步;而从称颂苍茫天地间为替天行道而“负剑远行游”的侠客 , 到崇拜现实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政党或领袖 , 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游侠精神是一种人生境界
游侠之所以令千古文人心驰神往 , 就在于其不但拯救他人 , 而且也拯救自我 。
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
最能代表这种人生境界的是汉留侯张良 。 据《史记·留侯世家》载 , 张良少时“为任侠” , 刺秦王 , 救项伯;中年则“运筹策帷帐中 , 决胜千里外” , 封万户侯;老来“愿弃人间事” , 于是“乃学辟谷 , 道引轻身”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中国历史上如张良般圆满实现这三部曲的或许不多 , 可这种人生理想 , 千百年来为中国文人所梦寐以求 。 其中三个阶段虽互有联系 , 但又各有其独立价值 , 前者绝非只是为后者铺路搭桥 。
少年任侠使气 , 既为解救他人厄难 , 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自我实现 。 故侠客之行侠 , 为人也为己 。 贴近这种生命形态 , 才能理解何以诗人那么喜欢“侠骨香”这个意象:
生从命子游 , 死闻侠骨香 。
——张华《博陵王宫侠曲》
纵死侠骨香 , 不惭世上英 。
——李白《侠客行》
孰知不向边庭苦 , 纵死犹闻侠骨香 。
——王维《少年行》
宝玦谁家子 , 长闻侠骨香 。
——李贺《马诗》
“侠骨”之所以“香” , 主要不在于建功立业 , 而在于其狂放不羁的意气 , 纵横六合的豪情 , 一洗循规蹈矩的“儒生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