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二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这也许是因为 , 武侠小说里真正让我们无法舍弃的 , 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武功招式 , 也不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 , 而是其中所蕴含的一种精神 , “侠”的精神 。
用梁羽生的话来说 , “‘侠’是灵魂 , ‘武’是躯壳 。 ‘侠’是目的 , ‘武’是达成‘侠’的手段” 。
把传统武术作为骗人骗钱工具的“假大师”大谈“武德” , 不仅是侮辱传统武术 , 也是对武侠精神的嘲弄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什么是“侠”
武侠文化是华人世界独有的一种流行文化 。
“侠”的概念 , 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 , 侠以武犯禁 。 ”
文中“游侠”、“私剑”并称 , 而“带剑者”的特征是“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 , 而犯五官之禁”——后世关于“侠”的观念在此已露端倪 。 司马迁为游侠作传 , 即以此开篇 , 后世谈及“侠”也多基于太史公的对游侠的描述:
今游侠 ,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 然其言必信 , 其行必果 , 已诺必诚 , 不爱其躯 , 赴士之厄困 。 既已存亡死生矣 , 而不矜其能 , 羞伐其德 , 盖亦有足多者焉 。
班固追随司马迁 , 为《汉书》作《游侠传》 , 但此后便无以为继 , 历代史家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 。 可这不等于社会上不再存在游侠 。 魏晋南北朝诗篇、唐代传奇 , 以至宋元话本 , 其中的侠客形象 , 不少带有其创作时代生活的印记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唐末杜光庭创作的《虬髯客传》
作家大多将侠客搁在兵荒马乱、藩镇割据或者王朝更替的时代 , 这自然不是偶然的 。 侠客形象之得以形成及发展 , 与读者大众的心理需求大有关系 。
司马迁称:“且缓急 , 人之所时有也”;虞舜、伊尹、仲尼等有道仁人尚且遭灾 , “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史记·游侠列传》) 。 遇害而不能自救 , 当然只能寄希望于“赴士之厄困”的侠客了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社会总有黑暗 , 人间总有不平 , 而正如明人张潮说的:“胸中小不平 , 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 , 非剑不能消之 。 ”(《幽梦影》)能自掌正义 , 平天下之不平 , 那当然最好;至于无此本领的凡人 , 焉能不怀念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
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会公正平等的强烈愿望 , 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 。
不过 , 乱世并非促成游侠诗文、小说繁荣的唯一原因 。 文人之写侠客 , 可能感于时世艰难 , 也可能只是寄托情怀 。 也就是说 , 千古文人的侠客梦 , 实际上可分为两大类:一以侠客许人 , 一以侠客自许 。
澎湃新闻|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侠精神不能丢
本文插图

为什么我们对“武侠”毫无抵抗力
现在我们对“武侠”的认知 , 多来自于武侠小说 , 以及由之改编而来的一系列影视、游戏作品 。
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唐宋的“豪侠小说”、清代的“侠义小说”和20世纪的“武侠小说” 。 在唐代 , 豪侠小说纯为高雅的文人创作;在清代 , 侠义小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只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 , 武侠小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 。
通俗小说不同于纯文学 。 要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对“武侠”爱得深沉 , 单纯从文本上去解读武侠小说 , 可能得不到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结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