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医务社工能否为患者解决更多心理及社会问题( 二 )


2.链接社会资源,创新开展服务项目也是重要工作
除了帮助患儿和家长解决对疾病的恐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等各种问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创新开展服务项目,也是医务社工的一项重要工作 。
临床中,常有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患者与家庭 。医务社工接受医护团队转介,介入到临床个案服务中,可以协助患者梳理家庭支持网络、医保报销政策、对接轻松筹、水滴筹等平台发起众筹、对接各类专项基金会、募集社会善款等 。
2016年3月,在医务社工的推动下,清华长庚社会服务基金成立,设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项下,以“专项基金”形式资助来院的贫困患者 。截至目前,共接收近145万元社会善款,用于补助近70个患者和家庭,同时针对乳腺癌患者、小儿失聪、小儿胆道闭锁进行专项补助 。
今年5月,一岁多的梓洋因为反复肺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被送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进行治疗 。原以为过段时间就可以出院,没想到主管医生说“从病史和检查化验结果看,孩子患有先天性双主动脉弓、卵圆孔未闭、气管狭窄,建议肺炎治愈后再进行先心病矫治手术” 。听到这话,梓洋爸爸从心里凉到了脚底 。他说:“孩子出生后就一直生病,断断续续的治疗已经花光了家中积蓄,后期的手术费只能找亲戚朋友帮忙凑凑了 。”
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孟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告知家长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专项基金,又详细讲解了网上申报方法,帮助准备各种申报材料,经过志愿者服务部对接和审批,成功申请到了2万元资助 。
经过两次手术、40天的住院治疗后,梓洋终于康复出院 。办理完出院手续,梓洋爸爸特意找到孟兵说:“住院花了13万多,我还盘算着这一大笔钱什么时候才能还清,结完账才知道,老家的社保可以报销大部分,加上您帮我们申请的2万元基金,自己再掏2万元就成了,我这心里一下子就松快了,太感谢您了,孟大夫!”
自201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志愿者服务部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20余家慈善组织合作,对白血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百余个病种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截至目前,已资助患儿1100名,资助金额3800万余元 。像梓洋这样的“基金救急”案例不在少数,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大病困境患儿的医疗救助已逐渐从“救命转向救急” 。首都儿科研究所志愿者服务部还与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北京同心圆基金会合作,在医院周边建立“小家”,为求医路上的困境家庭提供临时住所 。200多个家庭通过入住“小家”解决了照顾孩子不便、经济压力大的燃眉之急,并感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心,以及医务人员和病友们的支持 。
此外,“童伴书车”让孩子们在医院也能“多读书,读好书”;“童伴艺苑”通过做手工、画画等益智活动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童心悦坊”为住院患儿和家长开展心理疏导;“有声绘本阅读”缓解患儿手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童梦齐圆”在完成患儿心愿的同时增加治疗依从性;“儿童暖心包”为首次住院的重症患儿免费提供必需物品 。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守护了孩子们的童心,让医院更像是孩子的健康乐园 。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还运用小组的工作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定病种的患者组织起来,成立病友团体 。自2015年起,陆续成立了肾友会、糖友会、粉红天使乳腺癌病友会、鼾症之家、孕妇学校、淋巴水肿病友团体以及“忆路同行”阿尔兹海默症病友团体等 。
【服务|医务社工能否为患者解决更多心理及社会问题】3.启动医务社工试点,2025年实现医疗机构全覆盖
近日,北京市卫健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其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点内容 。可以看到,北京医务社工工作将进入发展“加速期” 。
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2019年,北京对全市15家医疗机构及其他4省市23家单位的比较研究发现,卫生健康领域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践行大健康理念,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
高小俊指出,近年来,北京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进行了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实务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总体来看,该领域基础较为薄弱,制度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专业性有待提升,社会认知度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支撑,以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助力新时代不断满足群众卫生健康需求 。此次《意见》的出台,将为北京医务社工的发展提供有利契机 。
采访人员了解到,2020年,北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至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 。公共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形成可推广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