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金融|蚂蚁的「蝴蝶效应」:机构「收割」、巨头蛰伏,中小公司前途未卜……( 二 )


尤其 , 按照这份新的规则 , 网络小贷牌照的门槛被大大提高 , 甚至比消金公司门槛还高 。 除了极少数有强大实力支撑的小贷公司 , 其它大部分可能都面临被洗牌出局的命运 。 一个朋友在重庆有家小贷公司 , 几乎已经处于半放弃状态 。
此消彼长 , 市场预计有一部分消费信贷的市场份额将流向商业银行和消金公司 。
几乎同时 , 监管下发了《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 , 下调了拨备覆盖率的标准 , 变相释放了流动资金 。 一收一放 , 鼓励消金公司的意味更为明显 。
2
科技公司低调蛰伏
几大监管部门接连发声 , 这也是前所未见 。 但除了蚂蚁之外 , 其它几家涉足金融科技业务的互联网巨头反应却各不相同 。
具体可分为几类:
金融与主业或生态结合紧密的公司 。 典型如美团、腾讯 , 内部反应并没有那么悲观 。 一来因为手中金融牌照不少 , 满足合规要求的难度没那么大;二来金融还是围绕既有生态和客户 , 受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三是它们的金融板块没有拆分 , 直接受到的监管压力较小 。
以流量式金融为主的公司 。 典型如****、滴滴 , 它们申请了一些金融牌照 , 也借助强大的流量和场景优势与不少金融机构展开信贷、理财、保险方面的合作 , 但基本都以导流变现为主 , 并不是此次受监管冲击的主要对象 。
已拆分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 。 典型如京东数科 , 现在处境最为尴尬 , 既有上市压力、又有合规和业务压力 。 而它还缺少如支付宝这样的基本盘 , 应该是受到影响最大的公司之一 。
总的来说 , 风向的转变会大大减缓互联网公司介入金融领域的步伐 。 尤其 , 一些互联网公司正在申请的金融牌照 , 也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 暂缓甚至不再予以发放 。 因为当下 , 监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摸清情况 。
但长远来看 , 互联网公司涉足金融业务的趋势还会延续 , 毕竟数据、场景和客户在那里 。 只是方式会有所变化 , 流量、资金、技术会多方协作 , 一家通吃的情况难以再现 。
当然 , 最近互联网巨头们的处境颇为微妙 , 更大的挑战应该是平台经济面临的「反垄断」问题 。 股价反应一切 , 几家互联网头部公司股价的已经连跌数日 , 据说这才是双十一最大的「折扣」 。
3
中小公司前途暗淡
但长期来看 , 打折最多的还不是这些巨头们 。
作为前几年资本市场最受追捧的赛道之一 , 金融科技赛道也曾经风光无限 , 由此催生了不少创业公司 。 当然 , 大部分剩下的公司都没能绕开信贷这个业务 。 从已经上市的几家公司便可以看到 , 基本都以信贷业务收入为主 。
未来金融科技门槛进一步提升 , 监管成本会比过去一年更高 , 对于一些非巨头系背景的中小公司极不友好 。
说到底 , 金融科技的含金量取决于数据 , 这也是科技巨头不会退出这个市场的重要原因 , 因为数据在它们手中 。 相比金融机构 , 科技巨头在流量、场景和客户方面的「护城河」已经很高 , 而这些带来的数据才是做好金融科技的根基 。
这两年 , 在金融科技市场 , 中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严重挤占 。 尤其在to B模式下 , 金融机构选择合作对象 , 也是需要综合考量流量、品牌、技术等 , 小而美的公司在这个赛道越来越被边缘化 。
几位还在中小金融科技公司朋友已经非常悲观 , 即便有些已经上市 , 但眼前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大 。
4
结语
其实 ,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那个阶段的「新金融」 , 金融的创新与监管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时间差 , 也都会经历漫长的博弈与磨合 。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而言 , 蚂蚁暂缓IPO毫无疑问是一个转折性的时刻 。 接下来 , 金融机构奋起直追 , 科技公司低调蛰伏 , 市场重新洗牌在所难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