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杨向荣:狄更斯的小说为何魅力长存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杨向荣:狄更斯的小说为何魅力长存
书城杂志|杨向荣:狄更斯的小说为何魅力长存
本文插图

文/杨向荣
原刊于《书城》2020年11月号
1

1
书城杂志|杨向荣:狄更斯的小说为何魅力长存
本文插图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 1812 -1870)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 1812-1870)大概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中最现代的现实主义作家 。 正是这点延续了他的小说的生命 , 让我们把他的小说从他本国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这样的长篇中辨识出来 , 也跟《十日谈》和《堂吉诃德》《巨人传》之类的古典小说区别开来 。 这种鲜明的辨识度就得自他的现代性 。 很难说他有乔伊斯和普鲁斯特那样自觉的现代意识 , 他的现代意识介于自觉和不自觉之间 。 时代审美潮流的限制使得他无法大步走向现代性 , 这种羁绊留在他精确的现实主义中的时候 , 就让他的小说跟同时代的萨克雷也有不同 。 他的现实主义中渗透着现代性 , 这种现代性好像来自他直觉的现代性而不是来自理性的现代性 。 我们随便抽取他的句子来读 , 就会发现那种气质没有某个过去特定时代的局限 , 似乎出自今人之手 , 除了内容 , 比如伦敦街头的煤气灯 。 读契诃夫的短篇我也有类似的感觉 , 契诃夫和狄更斯都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
我记得很早之前读过王佐良先生谈狄更斯小说的片段 , 先生对狄更斯只说了几句话 , 但却引述了《荒凉山庄》里很长一段关于雾的描述 。 我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万、徐自立先生的译本中找到了王佐良先生的这段引文(当然王先生用的是自己的译文) , 我想这可以算是狄更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个小小证据:
四处都是雾 , 雾笼罩在河的上游;雾笼罩着河的下游 , 在一排排船舶间 , 在这个大而肮脏的都市河边污浊的空中翻滚……雾笼罩着埃塞克斯郡的沼泽 , 雾笼罩着肯特郡的高地 。 雾潜入了运煤船的厨房;雾隐蔽住船舶的帆桁 , 在大船的桅樯绳索间徘徊;雾低悬在大平底船和小划子的舷边 。 雾侵入了格林尼治区那些靠养老金过活的老人们的眼睛和喉咙里 , 他们待在收容室的火炉旁呼哧呼哧地喘气;雾钻进了待在船舱下面紧闭的舱房里、闷闷不乐的船长下午抽的那一袋烟的烟管里和烟斗里;雾冷酷地折磨着在甲板上瑟瑟发抖的他的小学徒的手指和脚趾 。
我想 , 作家们要把雾搬进小说的时候 , 有的可能只用寥寥数笔 , 有的可能会用几句对偶的诗词 , 如中国古代诗人的“雾失楼台” , 在现代小说兴起之前 , 雾好像鲜有获得独立地位的机会 , 但是狄更斯在这个细节上却不管过去的窠臼 , 放开笔墨来专写雾的弥漫 , 写雾如何无远弗届 , 又如何神出鬼没地流动 , 在想不到的地方出没……我把它理解为狄更斯在事物描写上现代性的萌动 , 准确与诗意在这里获得了恰到好处的交融 , 正如雾中万象皆备 , 什么都有 。 一个多产的大师在雾的描写上如此不慌不忙 , 大肆铺展笔墨 , 不怕奢靡 , 不肯匆匆收笔 , 直到他感觉心满意足方休 , 终于这雾也钻进了读者的眼目耳鼻 。 所以 , 王佐良先生说他最奇幻、最夸张 , 在渲染、烘托上最走极端 。
王佐良先生在说狄更斯的描写还有某种尖锐性的时候 , 举了个我永远难忘的例子 。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去见继父的妹妹 , 这位小姐“只将冷冷的手指甲让孩子握了一下” 。 我想 , 作家得有多么敏锐和尖锐的感觉才能写出只握了握指甲这样的细节 。 那位小姐可能经过独特的操作很容易做到只给指甲握握 , 但是让作家想出这样的握法 , 看似很小很小的动作 , 没有大智慧 , 没有天外飞仙般的灵感 , 其实真不见得能办到 , 因为这个世界上可能压根就没有哪位小姐让小孩这样只握握她的手指甲 , 有可能这就是狄更斯想象出来 , 然后世界上第一次有了这样冰冷的握手分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