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凡是吃大米的人 , 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
本 文 约 5300 字
5min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 Holy Rice ]
稻源
神农是第一位敢吃大米的人 ,
我想他应该没有恐高症 ,
浦江的秀外慧中 ,
须登高才有资格见识 。
凡是吃过大米的人 ,
都该来一次 ,
此言不虚 。
我来 , 是为了参加一个前有古人 , 后有来者的素宴 , 就设在浦江 。 这是一个地方小 , 却大名见经传的地方 。 2000年发现的浦江“上山文化”遗址 , 将浙江文明史提早到一万年前 。 遗址发现的稻米遗存 , 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至万年前 , 同时也证明钱塘江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 。今年4月9日袁隆平院士为上山文明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 。
此时 , 我像古代大内护卫一样 , 以飞檐走壁的视角 , 俯瞰这个让我神往的800年古村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登高 , 看见登高村 , 也看见上山文化 。
这里是世界的稻源 。
这个村 , 叫登高村 , 源自南宋理学三杰之一吕祖谦的名言“山下不曾见 , 登高才可见” , 他也是朱熹的好基友 。
约莫850年前 , 这里其实叫皋山村 。 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274)重阳节 , 吕祖谦和朱熹到此一游 , 就是我今天的视角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我站在浦江县仙华山上 , 从日初站到日落 , 看落日余晖映衬着古村的安详 , 只看见一个小屋亮着暖色的灯光 , 像夜色的眼睛 。 而那满树的红黄色开始湮没在深蓝中 , 那是柿子树的眼睛 , 它们白天睁着 , 夜里就休息 。
如同一幅神曾驻足的画 , 无人打扰 , 如果有杂人 , 那一定是我 。 村庄炊烟袅袅 , 远处一个农人左手提着菜篮 , 右手扛着锄头 , 身后一头老牛慢慢走来 , 现代“只知有汉 , 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也就是这样吧 。
“登高才可见”是“登高村”名字的词根 , 也多少诉说了些这里的文脉 。 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 , 宋宗室五世孙赵士翮扈驾从君南渡到浙江 , 曾孙赵不玷率族人迁居至此 , 此后800余年这里一直是赵氏聚居地 。
浦江人自古崇尚耕读 , 从小受诗书礼乐的教化 , 向往安逸生活 。 骨子里不太看重金钱 , 却看重仕途 , 想要在更高的领域有所建树 , 这也是重视教育的另一个原因 。 村庄虽已古旧 , 但是老宅上那幅“大宋皇裔村落 , 宗臣嫡派门楣”的对联依然向世人宣示着这个村落的与众不同 , 书写着这支皇族血脉曾经享受的繁华和遭受的苦难 。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山下看不见村落 , 村里却可以看遍山下”的意思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离家登高做官 , 回家登高种田” , 登高已经成为这里人们一种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 浦江相信勤劳致富 , 靠自己耕作 , 鼓励孩子读书出去 , 考取功名 。 这里没有恶劣的环境 , 导致地域的文明比较发达 , 社会的中产阶层比较多 。 农村文化也崇尚奢侈 , 正月里要祭祀、谢年神 。 这个情况下比较殷实 , 有多余的粮食和牲畜才能祭拜 。
在11月7日 , 斗柄指向西北 , 太阳黄经达225° , 立冬 。
850年后 ,两岸企业家峰会文创联盟主席赵暖邀请 世界三大建筑师、普里兹克奖得主:矶崎新、努维尔和王澍 , 与当年朱熹、张栻、吕祖谦南宋三杰一样 , 登高揽胜 , 在登高村启动“登高艺术计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