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三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 讲的是河南 , 开封汴梁的吃喝 , 作者随北宋更替至南宋 , 被迫南迁 , 因为记忆里的昌盛而感到惆怅 , 其实是思念北方旧土的吃货梦华录 。 浦江人与毗邻的杭州人一样 , 是极爱面食的 。
有一种爱是把心爱的人变成自己思念的样子 , 浦江西部山区的特色米粉面就是这样的情况 , 明明是米做的 , 偏要说面 。 传统做法非常繁琐 , 用水浸10天后石磨磨成粉 , 米浆过筛后隔水蒸 , 蒸好剥离晒 , 再切成面条形状 , 总耗时12天以上才能吃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浦江距杭州开车才一个半小时 。 浦江话跟义乌东阳不一样 , 语音很难懂 , 杭州人也不懂 。 里面出现很多河洛的古音 , 中原的古音 , 跟南渡有关系 。
浦江人的祖先在从北方南渡之后 , 为了缓解慰藉思乡的愁绪 , 发明了将米揉成面 。 中国南 北方文明分野的标识之一就是小麦和水稻 , 在浙江标准的南方 , 那么多米做成面 , 要把米碾成粉 , 水里泡 , 去掉杂质 , 就跟豆腐一样 。 3斤米做1斤米面 ,从这些看出浦江米很多 , 就需要精细化来吃 。 那时浦江人家家户户酿米酒 , 还有甜酒酿 。 这些特产代表米的不同生命状态 , 也是文化表达 。
一千年前吃麦子的人到了南方 , 由于是社会富裕阶层 , 浪费粮食 , 用大米精华部分做了米面 。以米做面食的美食创新 , 有清明粿 , 檑揉粿 , 杨梅粿 , 米粉面……代代流传 。
今天的浦江人 , 50岁以上的人童年记忆里都会有丰收或新年的情景 , 祭拜时候用的米粉面和米 粿 , 用最好的食物敬神是虔诚的表现。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而今对古的探寻 , 也是一场难以割舍的“梦” , 在浦江这张画布上铺陈开来 。
从饮食到文化到民风 , 到今天浦江五水共治 , 水好 , 面也好 。 水分、阳光、种子作用下的东西 , 天公造化 。
朱建说 , 这个故事是探索 , 叩问星辰 , 用纯天然的食材 , 比如蔬菜都是农民当场去割 , 大棚的不会要 , 都是当季食材 。 关键词就是历史、地理、自然 , 一万年水稻栽培的历史 , 为什么一万年前选择这里 , 所有东西都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出来的 , 没有人工干预 。 尽可能少用过分的炫技 , 要食物原材料原来的风味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一场崇尚自然的古宴席 , 是充满仪式感的 , 这次味觉、视觉与嗅觉也是古今的一次牵手 。 立冬这个时候 , 花道传承者杨幼玲移景入室 , 一路上山一路采摘 , 让老木屋子与天地生长到一处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方未来的设计是书桌上铺好笔墨纸砚 , 一瓶梅酒在侧 , 竹子削来做器皿 , 杨幼玲不折断旁枝 , 保留野趣 。 日本京都的考究女主人至今对贵客沿袭唐代中国的礼遇 , 吃饭前也会庭前采花 , 再在客人身旁插饰在器皿里 , 作为餐食前连接内外的美好陈设 。
神婆爱吃|凡是吃大米的人,都应该来浦江朝圣一次。
本文插图

风雅气质晕染之后 , 入画的妙人也在山野间等候 。 国内首屈一指的汉服“中国装束复原团队” , 此前 出版《汉晋衣裳》、《中国妆束》两本权威著作 。在古宅里 , 他们呈现自先秦至两宋的历代华服盛装 。
一场关于衣冠与礼乐的对话沙龙在眼前展开 。
“华夏者 , 衣冠之美谓之华 , 礼仪之大谓之夏” 。 餐中 , “古人”重视衣冠 , 以表示对“今人”的敬意 。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昆剧团和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专家团队 , 以对话讨论形式诠释衣冠、礼乐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相伴相生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