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下)( 三 )


至于陶范技术 , 其发展历程可能更为漫长 。 早期陶范的使用应不晚于石范 , 但只能用来做各种锥、针 , 或者做用于制造钩、环等物品的铜丝 , 以及其它小件和装饰品 , 如青山所出土的小型陶范工具(图十二:11-12) 。 只有当在发明耐高温的陶范后 , 才可以用它稳定地铸造铜器 。
制作炼缸的材料已经到达能够耐1000℃以上的高温 , 其夹石英砂的材质也符合用来制造陶范 。 不过 , 南方地区迄今很少发现陶范 , 包括已有大量大型器物的盘龙城、三星堆、吴城、炭河里等遗址 , 都极少辨识出陶范 , 但是 , 这些器物毫无疑问是用陶范铸造的 。 这使人不得不思考 , 这很可能是由于在长江流域高温多湿的自然环境里 , 那些只经过中低温焙烧的陶范不易保存 , 发掘时也难以辩识出来 。 在发掘石家河文化或稍晚的盘龙城文化遗址时 , 经常在地层中可以看到一些已与泥土无异的软烂陶片 , 难以取出或复原 。 既使那种夹粗石英砂的耐高温的厚胎陶片(可能部分是炼缸) , 虽然陶质坚硬 , 但也容易吸收水份 , 长期泡水后变得松软易破 。 而且陶范的焙烧温度远低于陶器 , 保存情况亦不如陶片;长期泡水埋藏后 , 很容易就变得与周围的土无异 , 在发掘时难以被人们发现和注意到 。
如果我们将安德罗诺沃文化发现的陶范碎片拿来对照 , 就会明白辨识此类对象的难度有多大(图十二:7、8) 。 类似形状的手制夹粗砂陶片在石家河文化遗址很多 , 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考虑 , 这可能是陶范的碎片 。 金鸡岭遗址石家河早期地层出土过很独特的版形陶片 , 材质粗厚且夹砂 , 从形状来判断 , 似乎能作陶范上面的盖版(图十二:10) 。 不过 , 对此认识 , 我们还需要更多发掘资料才足以厘清 , 因为其他遗址没有发现类似的陶板 。
考虑到陶范只不过是铸造的工具及耗材 , 不像那些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硬质陶器 , 当时的人并没有特别的动机来保存这些陶范 , 是以它们在遗址中应都是些碎片 。 所以 , 将来在发掘中 , 需要多加注意 , 全面搜集和研究那些粗厚的碎陶片 , 特别留心那些焙烧温度不一定很高的陶片 。 除了一些形状的特点 , 还可以考虑一种指标:陶范基本上是很粗糙的烧土块或陶片 , 但至少会有一个表面因被用作模面而需要做得较为光滑 , 其他表面则凹凸不平 。 在未来的考古工作中 , 若特加留心到上述形貌特征 , 也许有机会发现及辨识出石家河文化铸造铜器的陶范或石范 。
(四)陶瓷技术新兴:青铜文化的“副产品”
青铜工具给石家河文化人提供新的可能性 , 逐渐拓展新的功能和加工技术 。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用青铜砣具加工玉石 , 制造精致优美的玉器 。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形状和加工技术 , 都被后来的商文明所继承 , 日后又被殷周传承 。 [62]不过还有一种全新技术 , 只是因为冶炼技术发展 , 才被发明 , 这就是硬陶及原始瓷器 。
田海峰曾经讨论硬陶和原始瓷之所以能够出现 , 是由于青铜冶炼需要在1100℃高温的情况下进行 , 原本烧陶的窑炉不足以加温至1100℃ , 因此必须改造原本的窑炉为竖炉 , 使之可以兼具通风和鼓风的作用 , 使其能够得以加温至1100℃以上;而在冶铸过程中为使炉壁、坩锅和陶范能够耐铜液高温 , 需要特意选择能制造原始瓷和硬陶的黏土材料 , 因此在烧制青铜器过程中 , 会无意中制造出原始瓷和硬陶 , 从而发现原始瓷和硬陶的制法[63] 。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下)
本文插图
图十四 1─3. 大冶香炉山炉壁标本;4. 大路铺出土炉壁块03ET25078:11 。

历史考古与上古文明|石家河文化:东亚自创的青铜文明(下)
本文插图
图十五 后石家河文化硬陶:1─6. 蟹子地出土:1. H16:5;2. T21316:13;3. T19314:28;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