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诺奖作家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新版推出:他为何视小说为“狡猾”的艺术?| 此刻夜读( 二 )
对小说引发的种种争议 , 马哈福兹生前并没有做出明确回应 , 只是在临终前向艾资哈尔大学提出解除禁令的请求 。 含有忏悔之意的此举 , 招来了一些反感宗教势力干涉文学创作的埃及作家的口诛笔伐 , 小说家贾麦勒·哈依塔尼就明确表示:“马哈福兹寻求艾资哈尔监督的做法创下危险的先例……这有悖于埃及知识分子的立场 。 ”
本文插图
02
回忆童年生活 , 马哈福兹常会提到一个场景:那时我们还住在拜特·葛迪 , 我家的房子旁边就是广场 , 广场上有许多英国士兵 。 父亲告诫我们不许打开楼上靠广场一面的窗户 , 因为英国兵会怀疑人们从那儿袭击他们 。 “有一天 , 我趁父母不在家 , 便打开窗户看英国士兵换岗 , 模仿他们的说话和动作 。 猛一回头 , 发现父亲正怒气冲冲地站在面前 , 他一把拉开我 , 关上了窗户 。 ”
本文插图
这场景无意中透露出了一个事实:马哈福兹的整个青年时代 , 是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度过的 , 当时埃及正处在法鲁克国王统治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状态 。 这样的社会背景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 他早年创作的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拉杜比斯》和《底比斯之战》 , 就借古喻今 , 反映了埃及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强烈愿望 。
与此同时 , 马哈福兹的创作显然受到以英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 诚如美国比较文学学者丹穆若什所说 , 像在他之后出道的拉什迪和帕慕克一样 , 马哈福兹也经常需要应对西方现代性对他的文化所施加的压力 , 尽管他自己并不像他们两位那样关心笔下人物在东西方之间被撕裂的感受 。 但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 , 马哈福兹却是将自己描绘为古埃及与伊斯兰两种文化的产儿 , 称自己诞生于这两个文明的膝头之上 , 吮吸她们的乳汁 , 被她们的文学和艺术喂养长大 。 至于西方文化 , 虽然他坦承自己饮下了它的丰富而迷人的文化的花蜜 , 也不过是在他探索过程中 , 对他写作产生过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 。
事实也是如此 。 马哈福兹在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三十四部小说、三百五十篇短篇小说、几十部电影剧本 , 以及大量的新闻作品 。 如丹穆若什所说 ,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 他既借鉴了在他青年时期兴起的埃及小说的传统 , 同时又显示出他对俄罗斯文学和包括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卡夫卡在内的现代主义者的热爱 。 他可以说是一位艺术上的国际主义者 , 但他更是一位埃及民族主义者 , 他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他从小长大并与之息息相关的开罗 , 他通常通过描绘家族故事来反映埃及社会的现实 。 他的一切文化与政治事业也都奠基于阿拉伯语之上 , 在诺奖演说中 , 马哈福兹坦言 , 阿拉伯语才是真正的获奖者 。
本文插图
“开罗三部曲”封面书影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当感到写历史小说已无法表达当时埃及社会带给他的强烈的内心感受时 , 马哈福兹便毅然转向反映现实的社会小说 , 描写当时的埃及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彷徨和疑惑 , 成了贯穿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核心内容 ,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他创作于1956至1957年间的“开罗三部曲” 。 三部曲的书名《两宫间》《思慕宫》和《怡心园》 , 对应埃及人最熟悉的三个地名 , 都属于开罗名闻遐迩的爱资哈尔一侯赛因街区 , 它们不仅是故事情节发生的主要地点 , 而且涉及埃及近现代史上许多历史事件 。 由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的这部巨著 , 通过描写开罗商人阿卜杜·贾瓦德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变迁 , 反映了从1917年至1944年埃及革命前夕这一时期整个埃及的风云变化和社会风貌 , 刻画出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 。
推荐阅读
- 占星师|星座解码爱情?18位诺奖得主为何反占星术?心理学能预测未来吗?
- 文学报|童末:有意义的写作是在对生命之敌的不断辨认中完成的
- |无私奉献 科学报国|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援藏援疆代表座谈共话家国情
- 北洋军阀史研究|新刊:《武汉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目录
- 浙大学报英文版|罗氏沼虾蜕皮过程中释放的氨基酸组分是引发同类残杀的因素?
- 文学报|她是诗人隐士,只赚取一只小鸡的钱,以长久的耐心定义何为文学“天才”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让全球读者好奇的“匿名作家”,通过无数“碎片”拼凑出最真实而锐利的表达 | 此刻夜读
- |HPV疫苗之父建议男性也接种HPV疫苗,诺奖医学家分析原因
- 文学报|小说带来的乐趣无穷,这些伎俩技巧仅是万中之一 | 此刻夜读
- 五号医生吴昊|医学史上10月30日:诺奖得主,瑞典生理学家拉格纳·格拉尼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