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晚清时期 , 中国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外交问题 , 这时正需要有能力的大臣代表中国处理外交事宜 。 郭嵩焘和刘锡鸿都是清政府的外交大臣 , 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副手 , 这两人本来应该是工作上的好伙伴 , 可郭嵩焘担任驻英大使期间 , 与自己的副手之间矛盾不断 , 这两人间为何会在驻英期间发生“窝里斗”的闹剧呢?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清末时期的英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西方大国 , 清朝向其派遣外交官是很重要的差事 , 光绪二年(1876年)冬 , 清政府决定在伦敦设立使馆 , 并委派郭嵩焘率领副使刘锡鸿等三十多名随员赴任 。 但令郭嵩焘想不到的是 , 自己在驻英期间 , 身边还有一双眼睛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
披洋衣: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郭嵩焘和刘锡鸿应邀参观英国某地的炮台 , 然而天气突然变天 , 同行的一个英国人出于礼貌 , 脱下自己身上的大衣给郭嵩焘御寒 , 郭嵩焘也觉得自己穿少了 , 有些冷便没有推脱 。 这对于一个大国的大使来说 , 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一桩 , 也是人之常情 , 但跟在人群中的副使刘锡鸿 , 却不这么认为 , 他觉得郭嵩焘穿上英国人的大衣 , 是对大清不忠的行为 。 依着他的想法 , 郭嵩焘作为大清的大使“即令冻死 , 亦不当披” , 由于刘锡鸿对郭嵩焘有偏见 , 他见此状便更加质疑郭嵩焘可能与英国人关系不一般 , 甚至怀疑他可能会出卖清国的利益 。
各怀心事: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其实郭刘二人之所以这样不和 , 是与清国内一些派别的较劲有关的 。 刘锡鸿虽然只是副使 , 但他和清政府内一些不赞同洋务的大臣关系要好 , 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 要他在英国监视郭嵩焘的举动 。 郭嵩焘在国内则有李鸿章、曾纪泽等人为其站台 , 所以他也是有人支持的 。 二人在英国的“窝里斗”实际上反映的是国内局势的斗争 。 原本朝廷里就有人认为郭嵩焘是亲近英国的洋务派 , 对清政府有二心 , 加之个人之间也越来越不睦 , 所以刘锡鸿才会用近乎挑剔的眼光审视郭嵩焘 , 就连其在英国外出时的各个小细节都不放过 。
三大罪: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据史载 , 郭嵩焘在英期间的许多小事 , 都被刘锡鸿记下并夸大 。 一次 , 巴西国王访问英国 , 当时郭嵩焘应邀参加了在巴西使馆举办的宴会 , 刘锡鸿随着一同参加 。 巴西国王是宴会上的重要人物 , 入场时众人都起立迎接 , 郭嵩焘自然也随之起立 , 以示基本的外交礼仪 , 可刘锡鸿却认为郭嵩焘这样的行为有失大清的风范 。 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人诋毁、污蔑自己 , 郭嵩焘怎能不气愤呢?于是 , 二人越看对方越不顺眼 , 最终产生了难以调节的矛盾 。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 , 甚至达到不能共事的程度?刘锡鸿曾先后参劾郭嵩焘“三大罪” , 郭嵩焘则参他滥支经费 。 后来清政府看两人闹得不像话 , 就将他们同时召回国内 。
“窝里斗”: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在刘锡鸿的眼里 , 郭嵩焘做什么事情都是错 。 身在英国 , 难免要学习一些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 郭嵩焘曾经想学外语 , 但在刘锡鸿眼里这也成了一条罪状 。 而郭嵩焘打算用英国人喜爱的糖果、奶酪拉近和洋人的关系 , 刘锡鸿则怪他不用中国传统的茶水等物 。 现在看来 , 纠察大使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 , 刘锡鸿做得真不值当!郭嵩焘做的很多事情 , 在他那里都变成了向英国人妥协的行为 , 因此他才向清政府告状 , 称郭嵩焘在英国人面前诋毁大清 , 列举了许多他所认为的罪状 。
可见郭刘两人“窝里斗”的原因 , 主要在于刘锡鸿狭隘的民族观 , 以及对郭嵩焘的成见 。 郭嵩焘也差一点就因为刘锡鸿的种种诋毁而被撤职 , 幸好李鸿章等人力保 , 朝廷才没有这样决定 。 若是当时两人都能知大局、识大体 , 这些矛盾或许都能缓和 , 那样才会做出更多有利于大清的事 。
迟滞铁路发展: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红途网络玉如|连“披洋衣、听洋乐、送洋礼”,都被告发,晚清外交官不好当】最后 , 有必要交代一下二人后来的结局 。 郭嵩焘回国后 , 便向朝廷称病 , 返回原籍赋闲 。 但回乡途中 , 他却遭到湖南一些地方守旧排外风潮的影响 , 被骂“勾通洋人” 。 晚年宣传禁烟 , 关心朝政 , 后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 病逝 , 终年73岁 。 刘锡鸿回国后担任光禄寺少卿 , 后来可能是这家伙找不到发泄对象 , 竟直接批评攻击李鸿章“跋息不臣 , 俨然帝制” , 告到慈禧那里 , 慈禧也认为他闹得过分 , 便下令将其革职 。 革职后的刘锡鸿依然不消停 , 晚年时 , 上书了七千言的《仿造西洋火车无利多害折》 , 指出“火车实西洋利器 , 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也 。 臣窃计势之不可行者八 , 无利者八 , 有害者九” 。 他凭借多年在外的“说服力”对朝廷决策者产生了影响 。 可以说 , 他的这种认识有效迟滞了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 , 阻碍了清朝近代化发展 。 有趣的是 , 刘锡鸿也在1891年逝世 , 与郭嵩焘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