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真相是什么?周汉民背后的真相( 五 )


三、先王之道的文献典籍
先秦诸子百家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点:他们总是将自己和本学派倡导的思想观念、治理方法追溯到很远 , 归之于上古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往圣”“先王” , 让这些先王就成为本学派的思想理念的发明者和先行者 。 但是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子学派并没有因此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道统论 。 他们残缺的不仅仅的授受谱系 , 更加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通过整理上古历史文献而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 所以他们并没有一个记载他们核心思想和授受谱系的历史文献 , 故而无法像儒家那样将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中华经典体系的基础之上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 , 只有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通过收集、整理三代时期的档案材料、历史文献来建立自己的经典体系和学术思想的 。 儒家将自己推崇的核心价值、授受谱系与整理三代文献结合起来 , 经孔子及其弟子整理后逐步成型的六经 ,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原典 , 就是承载儒家核心价值及其授受谱系的文献典籍 。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仁义、礼乐、民本等核心价值均渊源于这些文献典籍 。 孔子及其门人通过对上古先王们留下的文献典籍学习 , 获得了先王的政治、道德方面的王道思想和政治智慧 , 虞、夏、商、周先王的“以德配天”“民为邦本”等道德思想、政治理念 , 为儒家学派了一整套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指导思想 , 奠定了儒家治学、讲学的思想基础 。 与此同时 , 六经原典的 , 又是和包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先王、往圣的名字在一起的 , 体现出先王之道的一代代积累和传承的历史过程 , 可以理解为一种授受谱系 。
所以 , 我们会发现儒家与其他诸子的一个明显区别 , 道、墨、法各家学派的弟子们均是将本学派创始人的重要典籍称之为“经” , 故而出现了由诸子撰写的《道德经》《墨经》《法经》等等 。 但是儒家学派却有更加明确的文献整理与思想传承的自觉意识 , 主动从三代文献中寻求历史智慧、价值理念、文化传统 , 并将这些重要历史文献尊崇为经 。 他们坚持以三代历史文献作为华夏文明的经典 , 将自己的讲学、著作作为那些经典的传记 。 所以 , 只有三代先王遗留的“典”与“则” , 才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经”的文献基础 , 他们将这些“典”“则”整理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 并强调这些典籍是先王的治世大法、恒常之道 , 故而称之为“经” 。
事实上 , 文献典籍对道统论的确立非常重要 , 六经的确立 , 使得儒家的道统授受谱系不会是一种凭空臆想 , 而是具有这些上古历史文献典籍的坚实基础 。 六经包含的丰富档案和历史典籍 , 使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成为有文献依据的思想体系 , 对确立和强化孔子及其儒家建构起来的道统思想起了重大作用 。 为了进一步说明六经原典是承载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体现儒家之道的授受谱系的文献典籍 , 我们例举其中的《尚书》 , 看它是如何体现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和授受谱系的 。
《尚书》是上古时期王室档案文献的汇编 。 上古时期记载君王言行的史官文化很发达 ,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君举必书 , 所以慎言行 , 昭法式也 。 左史记言 , 右史记事 , 事为《春秋》 , 言为《尚书》 。 ”3史官包括记事与记言的不同 , 这一类“记言”的就成为“书”一类文献 , 并且具有很高的地位 , 所以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墨子·贵义》)之说 。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 孔子和儒家学派从记载帝王言行的“书”一类的文献中选取、整理出一部分 , 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尚书》 。 孔子收集、整理的《书》只是历朝历代众多“书”中的极少一部分 , 主要选取唐、虞、夏、商、周的那一些体现三代先王体现王道的文献 。 一方面 , 这些文献中许多均可以与儒家经常讲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相对应 , 就是说 , 这些文献就是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言 , 如其中最早的篇目就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等 。 另一方面 , 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具可以从这些文献中找到其中的思想 , 包括以德配天、重民思想、中道观念等等 。 这样 , 《尚书》就成为承载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和授受谱系的典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