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读书周报|两大文豪间的别样邂逅——歌德改编莎翁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轶事( 二 )


在笔者看来 , 答案是否定的 。
作为戏剧改编者和剧院总监的歌德
对照莎士比亚原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施莱格尔德译本和歌德的改编版 , 仅从结构和内容看 , 可以确定歌德版改动明显:全剧场景由24个缩减为12个;开幕已是原著第一幕第五场 , 热闹非凡的化装舞会取代了蒙塔古和卡普莱特家族仆从之间的对骂殴斗;开篇两大家族的世仇被一笔带过 , 结局对和解只字未提 , 以朱丽叶殉情而死告终;原著中奶妈和梅尔库提奥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三位乐工、蒙塔古夫人和帕里斯的侍童等人物完全被删除 , 如此种种 。
文汇读书周报|两大文豪间的别样邂逅——歌德改编莎翁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轶事
本文插图

▲莎士比亚画像 , 画家不可考
歌德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所以遭到严苛的批判和声讨 , 原因在于改编者大刀阔斧地调整了故事内容 , 造成情节歪曲 , 内容大幅缩水 。 但这些批评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歌德在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实施艺术再创作 , 而非重译 。 质量上乘的译本 , 自有施莱格尔等人珠玉在前 , 无需重复劳动 。 现存1812年该剧首演的节目单明白无误地标注了“参照莎士比亚和施莱格尔 , 歌德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 。 扮演罗密欧的皮乌斯·沃尔夫曾说:“他(指歌德)重新拾起了早先放弃的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设想 , 为了取悦我们 , 他亲自改编了这部剧 。 ”此外 , 改编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约有四分之三的台词出自施莱格尔译本 , 其中绝大部分经过歌德润色和修饰 , 其余四分之一台词属于歌德的全新创作 。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 , 歌德并非简单将德译本《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舞台 , 而是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
因为歌德不仅仅是戏剧改编者 。 1791—1817年间他担任魏玛宫廷剧院总监 ,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大剧院院长” 。 和挚友席勒一样 , 他坚信戏剧舞台的教育功能 , 不满足于只推出观众喜闻乐见但缺乏思想深度、流于小市民情调的作品 , 致力于拓展“高大上”的保留剧目 。 从舞台效果考虑 , 他敏锐地意识到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戏剧演出的现场之间存在天壤之别 。 换言之 ,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学史地位无可非议 , 但将其作品在移植到另一时空、从文学艺术形式切换到表演艺术形式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剧院总监需要衡量当时观众的品味和需求 , 以此建构他的舞台理念 , 同时需要考虑剧场的灯光、音效和其他舞台硬件设备以及技术等问题 。 歌德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兼具改编者和剧院总监的双重身份 , 最后上演的作品自然不可能同步还原原作或译作 。 他以剧院总监身份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搬上舞台 , 同时强调:“我们减少场景变换 , 从而赢得更多发展人物的空间 , 大量采集表演元素 , 放弃很多东西 , 以便接近一个真正的舞台形象 。 ”(冯晓春译)
可见 , 歌德并非意在使他的改编版经典化抑或不朽 , 而是将莎士比亚德国化 , 将其作品表演化 , 从而促进德国戏剧的进化 。
“两个”歌德对话“一个”莎士比亚
歌德一生至少有四到五次以文论形式严肃探讨过莎士比亚 , 引起关注的是其中两篇 。 青年歌德受赫尔德影响 , 对莎士比亚推崇备至 , 他曾在《庆祝莎士比亚日》中热情讴歌莎翁不拘一格的创造力:“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稀世珍宝的美好藏箱 , 箱中的世界史沿着时代那看不见的线索在我们眼前一一演过 。 ”(罗悌伦译)
然而 , “中老年歌德”关于莎士比亚的评价却有所保留:“俊杰所干的一切并非都干得十二分出色 。 莎士比亚也是如此 , 他必定要进入诗歌历史 , 但在戏剧史上则仅是偶尔出现而已 。 ” (罗悌伦译)
文汇读书周报|两大文豪间的别样邂逅——歌德改编莎翁名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轶事
本文插图

▲蒂施拜因名作《歌德在罗马平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