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所谓“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 , 这个时间周期无疑缩短了 。 曾经 , QQ和它旗下的产品风靡全国 , 现在微信成为了人手必备的社交产品 。
【|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本文插图

张小龙的微信出现的时候 , QQ算起来已经12岁了 , 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出现12年 , 走向成熟和衰败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
12年 , 中国改头换面 , 世界风云四起 , 即使QQ随着世界的变化努力的进行着迭代 , 也无法改变其核心设计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用户的尴尬处境 。
对于腾讯来讲 , 社交产品的绝对优势是公司平台化的基石 。
天眼查APP显示 , 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 , 是目前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 。
成立10多年以来 , 腾讯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 , 为亿级海量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各类服务 , 始终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 。
2004年6月16日 ,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00700) 。
|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本文插图

|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本文插图
社交产品 VS 社交属性 , 社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双向连接
要想研究互联网社交 ,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互联网社交?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认为互联网社交是以人为核心 ,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且是双向链接)进而沉淀关系链的行为 。
除此以外的和社交搭边的产品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具备了社交的属性 ,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社交产品 。
纵观移动互联网(除社交外)4 条主赛道:工具、内容分发+媒体资讯(包括图文、视频、音频、PGC、UGC、PUGC、社区、搜索、门户等)、泛电商(实物电商+服务类电商+新零售)和游戏 , 几乎每条赛道里面都有一部分产品具有社交属性 。
譬如几乎所有的重度游戏都有社交的功能 , 甚至连微信读书这样的工具型产品同样因为可以私信聊天 , 从而也具备了社交的属性 , 但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认为这些产品是具有了社交属性 , 属于“泛社交”的范畴 , 并不能严格意义上的社交产品 。
内容分发+媒体资讯中的社区产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产品 , 这类产品应该来说是非社交产品中 , 社交属性最强的一类产品 。
也有不少人会把社交和社区混淆 ,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认为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社区是连接人和内容的平台 , 虽然社区也离不开人 , 但本质上社区是内容的平台 , 而不是人的平台 。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图文社区 , 也无论是娱乐社区还是问答社区 , 吸引大家使用社区产品的主要的原因就是里面有较为优质的内容 , 而不是社交 。
但凡是社区产品 , 一般都会具有社交属性 , 无非是有些社区产品的社交属性比较强 , 也能沉淀一定的社交关系链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快手;而有些社区产品的社交属性就比较弱 , 如知乎 。
而这篇文章会围绕着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社交(人连接人)概念而展开 。
|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本文插图

社交产品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类
目前社交产品 ,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认为可以按照用户需求、社交关系起点以及交互方式来划分: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划分 , 社交类产品可以分为职场社交、恋爱交友社交、兴趣社交、匿名社交等 。
职场社交模拟的是职场中人脉拓展的场景 , 用户通过二度人脉进行职场的人脉拓展 , 如脉脉、领英;
恋爱交友社交是近年来社交产品创新最多的类别 , 用户的主要需求和目的是寻找潜在的恋爱对象 , 最典型的是陌陌和探探;
兴趣社交 , 用户通常是以寻找具有相同的兴趣点的好友为目的进行交友 , 如递爪;
匿名社交 , 用户主要的需求是吐槽、消极情绪的发泄 , 比如之前短暂出现过的马桶、无秘等 , 但匿名的形式释放出更多人性的阴暗面 , 因此也易受到法律监管的限制 。
从社交链闭环的起点来划分 , 社交又可以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
其中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现/寻找朋友这个环节是在在线下还是在线上进行的 , 如果像微信那样把线下的社交关系搬到了线上 , 我们就称之熟人社交 , 反之 , 我们称之为陌生人社交 。
近年来 , 熟人社交领域已经被微信和 QQ 瓜分市场 , 陌生人社交领域在陌陌和探探之后也不断有新社交产品出现在市场上 , 比如积目、吱呀等产品 。
当然 , 熟人和陌生人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 微信也同样可以进行陌生人社交 。
从社交关系的交互方式的角度来看 , 最大重要的两类产品分别是IM 和 SNS 。
当然这两者有时候会结合在一起 , 譬如微信 。 IM 作为社交产品的基本功能是所有社交产品中最高频的交互方式 , 强调信息的及时交换;SNS , 以朋友圈为例 , 强调的是信息的交换但不注重时效性 , 除了能够进行社交的信息交换之外 , 这个功能也能让用户进行充分的个人展示 。
社交行业复盘:中国互联网社交 20 年经历了什么?
复盘过去的20 年 , 中国的互联网社交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①PC 时代 QQ 称霸 IM , SNS 百花齐放;
②行业向移动端转型 , 微信坐稳社交霸主地位;
③微信生态日益强大 , 垂直领域社交产品不断涌现 。
|从三个维度来给社交产品进行分类
本文插图

第一阶段(1999-2010)PC时代QQ称霸IM , SNS百花齐放
在这个阶段中 , IM 领域主要的产品就是 QQ , 而在 SNS 领域出现了人人网、开心网、QQ 空间 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
人人网的建立是基于对美国 Facebook 的模仿 , 以校园为切入点 , 逐渐向全民扩张;开心网则是通过其创新的社交游戏掀起了“全民偷菜”的热潮;
而 QQ 在和 MSN的 PK 胜出后确立了国内 PC 时代 IM 产品的霸主地位 , 直到现在依然是年轻人最主流的社交产品 。
第二阶段(2011-2013):行业向移动端转型 , 微信坐稳社交霸主地位
2011 年之后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 社交类应用实现从 PC 端向移动端 的完美转化 。
微信在战胜米聊后确定了移动时代 IM 霸主的地位 , 而 QQ 也顺应底层技术的发展趋 势实现了从 PC 端到移动端的过度 , 但人人等 SNS 并没有很好地在这个阶段完成移动化的转型 , 随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逐渐深入人心 , 微信(通讯功能+朋友圈)同时确立了移动时代 IM 和 SNS 两大领域的霸主地位 , QQ+QQ 空间在完成了移动端转型后 , 功能上和微信差异化竞争 , 凭借手 Q 和QQ 空间在 IM 和 SNS 两大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
第三阶段(2014-现在):微信生态日益强大 , 垂直领域社交产品不断涌现
2014 年开始 , 中国社交类应用逐渐多样化 , 在微信已经成 IM+SNS 绝对霸主的背景下 , 陌陌、探探、脉脉等产品开始在社交的垂直领域深耕 。
与此同时 , 微信逐步建立更加完整的生态和内容体系 , 从用户和用户的连接用户 , 到用户和内容、服务、工具之间相互连接 , 连接万物 。
而 201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微信看衰论”的影响 , 大厂小厂纷纷再次入局社交 , 但这些产品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交领域对微信构成实质性威胁 。
记得今日资本的徐新曾经说过一句话 , 创业者要有“杀手”一般的眼光 , 能看见其他人看不见的东西 。
我想 , 做到这一点 , 不但需要理性客观的判断分析能力 , 也同样需要充满理想主义的想象力 。
对创业者尤其重要的是 , 对未来的预判 , 如同那些持续成功者 , 不仅因为走的更快 , 而且 , 看的更远 。
注:本文内容主要摘自太平洋证券研究所研报 , 中外行业研究整理推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