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边际线--崖山之战10万宋兵蹈海自杀?

不少史料上说 , 崖山一战是南宋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海战 , 这场战斗虽然以南宋军队失败而告终 , 但10万士兵宁死不降 , 全部蹈海自杀 , 相当有气节 。南宋当时应该是全世界经济发达、文化最进步的地方 , 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 , 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 , 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 。但南宋人沉湎于富裕的生活 , 很快就忘记了北宋的亡国之痛 。 “商女不知亡国恨 , 隔江犹唱后庭花 。 ”“暖风吹得游人醉 , 直把杭州作卞州 。 ”这些诗句客观写出了当时南宋人的心态 。南宋也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 , 蒙古人借道宋境打败金国主力之后 , 两国又联手共同灭亡金国 , 形成与强大蒙古帝国相临局面 。 最后 , 蒙古大军直下杭州 , 南宋皇族大部分不得不投降 。没投降的南宋皇族和部分将领组成流亡政府 , 他们在蒙古大军的强大压力下 , 一再败退南逃 , 最后退到临时都城崖山 , 这里的位置在广东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 , 是一个岛屿 。 南宋张世杰等将领保护着南宋小皇帝赵昺到崖山后 , 命令军队死守 , 并用铁索锁住船只 , 形成一字长蛇阵 。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 由于战船被大铁链锁住 , 无法移动 , 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机动性 , 很容易受到蒙古军队攻击 , 因此受到许多将官的激烈反对 。 但张世杰是军队一把手 , 他固执坚持这么做 , 有些人感觉没希望 , 就投降了蒙古人 。蒙古方面 , 忽必烈任命张弘范为元帅 , 赐上方宝剑 , 统领精锐水陆之师两万人、数百条战船分道南下 。 在崖山 , 两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 史料记载 , 双方共投入兵力50多万人 , 但这种说法比较夸张 , 南宋其实最多只有10万人 , 而且多是老弱病残 , 没什么作战能力 。张弘范首先选择了火攻 , 不过 , 宋军有所准备 , 把船只四周都已经粘上泥巴 , 点不着 , 火攻于是失败了 。 看这招不行 , 随后 , 张弘范又断绝了宋军船只的水源 , 导致船上的士兵没有可饮之水 , 陷入困境 。经过一段时间围困 , 占据天时地利的元军发动了全面进攻 。 宋军血战至黄昏 ,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全军覆没 , 800多艘战船全部被击毁或俘获 。 另一员南宋战将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 , 许多南宋忠臣追随其后 。史书上说 , 此战之后 , 南宋军民并没有选择投降元朝 , 他们或战死、或投海 , 壮烈殉国 , 海面被鲜血染红 。 张世杰虽然做了最后努力 , 但无力回天 , 只得率领18艘战船突出重围 。 杨太后听说赵昺已死 , 也投海自尽 , 南宋就此亡国 。其实 , 综观当时形势 , 元军占领杭州时 , 南宋就已经亡国了 。 当时江南几乎已全部被元军占领 , 大批士兵投降 , 纵然这些流亡的将领能海战打赢 , 复国希望仍然相当渺茫 。在崖山靠海的一面 , 山崖上刻着“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大字 。 这里本来只有张弘范自己叫人刻的后面几个字 , 最上面的“宋”字是后人加上去的 。 张弘范本来是宋朝人 , 但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宋朝人 , 而是蒙古贵族 , 征讨的也不过是南方野蛮人 , 灭宋只是征服南方的蛮子 。张弘范虽然号称“镇国大将军” , 元军的最高统帅却是右丞相伯颜 。 伯颜是灭宋总指挥 , 他一直认为 , 自己进驻杭州时 , 南宋已灭 。 得知南宋有人从崖山逃脱 , 又听说张弘范在崖山刻下的那几个字 , 不由得大怒 , 将张弘范叫去狠狠训斥一番 。 张弘范请求再次出兵清剿 , 遭到伯颜的质疑与反对 , 不由得心灰意冷 , 自请调任福建行省 , 获得批准 。南宋崖山兵败之后 , 彻底灭亡 , 不少人甚至认为 , 这是中国的结束 , 提出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观点 。 也有人说 , 10万南宋军民蹈海自杀 , 非常有气节 , 也相当震撼 。 但这不一定真实发生过 , 因为崖山岛本来就不是很大 , 还有一些南宋军将投降 , 再说元军只死了1000多人 , 战斗并不是那么激烈 , 因此 , 这很可能只是一些史官夸大其辞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