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公报解读 | 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五 )


所以我认为“十四五”期间讨论城乡关系 , 核心应该是城市、城市的延伸带和乡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城市要做的是调整它的内容 , 升级 , 而真正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在城乡延伸带 。
城市进化论:那么乡村又将是一种什么形态?在整个大动脉里 , 城市延伸向乡村的链条里乡村的位置是什么?
刘守英:总书记强调 , 我们不能一面有繁荣的城市 , 一面却是落后甚至衰落的乡村 。 “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 是要让乡村体面 , 改变现在村庄破败的、死亡的局面 。 进入很多中国乡村你会发现 , 基本公共设施非常之差 , 极其破败 , 基本公共服务没有 , 农民盖的房子基本全年空巢 , 整个乡村一年四季没什么人 , 只留老人在村里绝望 。
首先 , 我们要改变上一轮城市高速发展把乡村甩开距离的状况 , 不能一个城市建得跟欧洲一样 , 甚至比欧洲还漂亮 , 结果乡村破败不堪 。
这也是我理解的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核心——让大多数村庄体面 , 有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的保障 , 村庄的居住环境 , 再就是养老 , 这些才是乡村的重点 , 一定要找对路——不是要去拆农民的房子 , 折腾出一个产业“搞发展” , 乡村不是一个创造GDP的地方 。
未来的情况可能是大多数乡村是体面的 , 少数乡村是活化的 , 保持它的活态 , 这部分估计占10%左右 。
第二是乡村的产业应该有一些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 一个是城市延伸带来的产业的发展 ,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农业应该是复兴的 。 无论是体面的村庄还是活态的村庄 , 如果产业不能有革命性的变化 , 谁来都会跑 。
我跟一个朋友说 , 你怎么不让你的女儿当农民?这背后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 农业如果没有回报 , 乡村又怎么发展?要提高农业的回报 ,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要素的组合要变化 , 这是农业工业化的过程 , 如果整个要素重新组合不发生 , 就还是传统农业 。 小块的地、传统的农民种那么一点 , 一年收成几百块钱 , 农业是不可能有回报的 。
一些活态的村庄则要恢复它的传统的乡土工业 , 但不需要它搞大规模的产业园区 。 我们现在讲的一二三产融合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做到 。 很多地方曾经搞旅游现在跌下来 , 因为没有支撑 。 旅游也一定是人愿意去的村子 , 有特殊的人文历史 , 有奇特的自然风光 , 不是人造出来的 。
第三件事就是要理解乡村的演化是个长期工程 。 就从现在村庄本身来看 , 大多数农民是要离开的 , 所以整个乡村的演化取决于几代人的过渡 。
比如说 , 农三代未来肯定不会去乡村了;农二代两可 , 村里还有老人牵挂 , 也可选择在城市买一套房子 , 省会买不起 , 可以在县城买;农一代肯定是选择在乡村中老去 。
这一代二代三代基本上就决定了整个中国村庄演化的新进程——只要农一代在 , 村庄就还在;农二代属于两边拉 , 城市的拉力更强一点 , 但如果我们的政策导向最后让他们回到村子 , 他们也会回的 , 因为在城市落不下来 , 但后果是整个中国的城乡关系就不可能有大的调整;而农三代基本上就不会回去了 。
整个村庄的演变历程就是这三代人的事 , 这期间就决定了中国村庄的格局 , 城市应该把人向城市拉 , 很多政策就不能再有歧视性 。 对农一代是要让他体面 , 对农三代的政策就应该是跟城市人平权 。
总结一下 , 中国未来的城乡关系实际上是三重关系 , 城市、城市延伸带和村庄这个链条之间的关系 , 而不是简单的一个城市和村庄的关系 , 不能一边是新型城镇化 , 一边是乡村振兴 。
十四五|公报解读 | 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图片


核心提要
我们现在的政策设计 , 基本上一直想着农民还会回去、他该回去 。
中国农民现代化 , 必须要通过农民从乡到城的转换来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