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公报解读 | 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四 )


第二 , 不是所有的城市产业都适应未来新的变化 , 或者都能应对未来的变化 。 现在很多城市的产业都非常传统 , 如果不能升级 , 城市就和新一代人的需求对不上了 。
原来在城市里的人 , 没有那么多对工作、对平等的要求 。 新进入的人群不一样 , 他们对城市的要求都非常之高 。 老一代人能容忍的 , 新一代容忍不了 。
比如对环境、污染、对劳动条件 , 要求都不同 。 所以我们整个城市的产业 , 有的地方就能升级成功 , 有的地方可能就会死掉 。
第三 , 城市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便利程度和生活成本 。 如果待在一个城市的成本奇高无比 , 生活便利程度还很差 , 大家慢慢就会做选择了 。
第四个是城市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 我们现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给本地人的 , 未来的情况是人口高度流动 , 人选择城市的去向 。
如果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作为有效供给 , 尤其是对那些原来没有覆盖的人形成有效供给的话 , 这些人也会选择 , 要么离开 , 要么就不会进入 。 所以下一步城市的服务对未来发展转型也有很大影响 。
十四五|公报解读 | 刘守英:迈进“十四五”,中国城市“生死线”渐明
图片

城-乡
核心提要
我们的城市化率才50%-60% , 乡村就衰败了 。
“十四五”期间讨论城乡关系 , 核心应该是城市、城市的延伸带和乡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不能一边是新型城镇化 , 一边是乡村振兴 。
城市往乡村延伸 , 就形成了城市延伸带 。 真正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在城乡延伸带 。
未来的情况可能是 , 大多数乡村是体面的 , 少数乡村是活化的 , 保持它的活态 , 后者估计占10%左右 。
乡村不是一个创造GDP的地方 。
对农一代是要让他体面 , 对农三代的政策就应该是跟城市人平权 。
城市进化论:城市化到这个阶段 , 城乡关系不容忽视 。 我们的城市发展是以牺牲乡村为代价的 , 乡村衰败是必然的吗?
刘守英: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 我想说的另一个“十四五”期间的重大变化 , 就是城乡循环的问题 。 城市和乡村如果完全对立发展 , 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 。 我们的城市化率才50%-60% , 乡村就衰败了 。 但如果城市是按城乡发展而非城市发展的理念 , 乡村不应该是衰败的 。
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城市化才50% , 我们的乡村就这样了 。 一般来讲 , 城市化到50~60%时应该是城乡融合的 。
很多人以城市化到了50-60%为依据 , 说城市化率如果再提高 , 人再继续往城市走 , 乡村就没了 , 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情况 。 全球基本规律是城市化到50%以后开始出现郊区化 , 郊区化的原因、推动力量是城市的高房价、高节奏、焦虑的空气 , 最后带来的是大家重新思考和选择 , 跑远一点 。
这个时候 , 城市的问题就会推动其他方面发展 , 比如说交通 。 我们把交通网往外延伸 , 发现往外延伸是有机会的 。 因为城市成本太高 , 大家愿意往乡村去居住 , 所以交通发展了 , 乡村业态发展了 , 然后生活改变 。
从世界经验看 , 最初的人是从乡村流向城市 , 产业也聚集在这里 , 但过一段时间后 , 城市的人可能就往乡村跑 , 产业就往乡村去分散 , 所谓的郊区化就是城乡融合 。
所以“十四五”期间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 就是城市会向乡村延伸 , 形成城市延伸带 。
我们从人口流向来看 , 同样是这个情况 。 有人说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两个引擎 , 但仔细去想 , 从城到村的整个链条里 , 经济机会还是在城市 , 人往城市走还是“十四五”的主流 。 农村的人想着城市有机会 , 又想在不太远的地方改善他的状态 , 基于对经济机会和生活的选择 , 就会往城市延伸带走 。
城市延伸带将是“十四五”期间整个城乡融合的主要区域和主战场 , 产业延伸的主要区域 , 也是人口居住和生活延伸的主要区域 , 也可能是未来乡村的人进入城市后 , 能够选择落脚的主要区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