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学地位究竟咋样

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年早逝,遗作《暴风雨的儿女》只完成了第一部,如果这部小说能全部完成,将是很有影响的作品,现在对作者能力的质疑也许会少很多,这相当令人遗憾。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俄语文坛的地位不及《钢铁》在俄语文学中的地位。我给作者的总体评价:奥斯特洛夫斯基忠于理想,追求公平正义,认同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人道主义;他的思想独立,且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社会不同思潮有自己的评判,但有时也颇为纠结;努力用作品反映历史真实,不回避对政府和社会的黑暗面的描写,有一些还相当敏感。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春秋笔,在真理良心和应对文化监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对比一下《钢铁》的全编版和“和谐版”,相信大家能多少看出一些)。至于《钢铁》的文学地位究竟如何,我认为,这部作品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经典地位还是相当的稳固的,确实属于世界名著水平。具体分析,请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和《牛氓》这两本书有没有长久的文学价值,还是只是意识形态宣传品?中我的回答。不得不提一下《暴风雨的儿女》,可能大家对这部小说不太熟悉,详细见《暴风雨的儿女(暴风雨所诞生的)》情节摘要未完成的部分,作者有一个大致的意向,奥烈霞将成为勇敢的师长夏别利的妻子,她不愿嫁给安得列.她对夏别利说:"我会当你妻子的,不过要等到战争结束后."可夏别利不知怎么鬼迷心窍和她吹了,奥烈霞不能原谅他的变心.随后,她又遇上了在战争中侥幸活下来的安得列.他失去奥烈霞以后,完全绝望了,想寻死,结果他们又走到了一起.普舍尼奇克的命运也是有趣而不平常的.他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成了部队的负担.他感到自己是多余的人,找不到自己的生活位置.就这样到了春天时,他在磨坊里工作,遇见了弗兰齐斯卡娅.她用一颗伟大的女人之心爱怜着他,用自己的情去温暖他,但她并未和他久居在一起,因为人们都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她和她的朋友,女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离他而去.普舍尼奇克本能地追上部队,请求参加游击队,可大家嘲笑道:"放鹅去吧,我们可没闲功夫和你磨蹭!"他仍然请求收留他,哪怕当个伙夫,要知道他可是个职业点心师.他被领到营地,开始做饭,烤苹果馅饼,做游击队员从未尝过的美味食品.他得到了众人的爱戴.但他有一颗战士的心,他无法与自己的命运妥协.他给战士们擦拭机枪,帮他们拆卸,常这么干,最后闭上眼睛也能进行,不久他便当上了机枪射手,敌人都怕他弹无虚发,胆大包天的无腿机枪手的美名传开了,他荣获过两枚勋章.现在他安上了假腿.他凯旋归来后遇到了弗兰齐斯卡娅,她重又回到了他那儿.这就是书中人物关系的大概。(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我的幻想》,1936年9月)《暴风雨的儿女》(以后简称《暴风》)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未完成的作品,其写作风格与《钢铁》有很大的类似之处。老作家绥拉菲摩维支认为《暴风》的文学技巧更加细致成熟,虽然他更偏爱《钢铁》,“就好像一个人更钟情于初恋”。 我印象最深的青年革命者是莱蒙德和安德里,莱蒙德冷静、成熟干练,安德里热情,狂飙突进,这两种性格在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中表现得淋漓极致。莱蒙德在伯爵家帮工时,给伯爵夫人柳德维加拉车的马受惊背向悬崖,莱蒙德临危不乱,用劈材的斧子劈死奔马,把柳德维加救下。安德里在听说波兰密探打死工人后暴怒,在根本没考虑后果和退路的前提下,拉响汽笛,试图号召罢工,并死守在锅炉房,与试图抓捕他的几十名波兰士兵斗了3个多小时,幸而被弟弟从暗道救出。这两个人一冷一热,一理性一感性,相当互补,构成了很好的双雄搭档。作者在描写两人时更偏重于安德里,他误以为莱蒙德追求自己女友奥列霞时的妒火上撞,听说被捕的革命委员会成员将被处决时的愤怒激动,与奥列霞共处时的心绪难平,邀请斯捷芳尼娅跳舞的鲁莽冲动,都被描绘得极为传神;他被波兰军围攻时拼死抗争的一声怒吼,使小说第一部在结束前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不得不提一下,捷克面包工人普舍尼切克的光芒在第一部中被掩盖了。在未写出的章节中,普舍尼切克在战斗因伤截肢。与弗兰齐斯卡娅相爱,却因观念不和,以及弗兰齐斯卡娅在周围人有意无意的讥笑和“同情”中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对生活的信心产生了疑问,以及普舍尼切克不愿继续拖累女方的心态,两人一度分手(个人认为,作者在故事中既融入了曾经他与别莲富斯的理想冲突,也借用了与妻子拉雅之间分合的过程),他在绝望中自强,后来归队当了炊事员,继而成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马车机枪手,立下赫赫战功,并与红军侦察兵保尔有一面之缘(他就是保尔试图自杀前想的那个残疾战士)。最终与弗兰齐斯卡娅复合,并安上假肢重新站了起来。我对这个人物期待是最大的,可惜作者的笔过早地永远停下来了。作者将相当多的笔墨用来描写柳德维加伯爵夫人,柳德维加是一个有思想、心地善良的贵族女性,既同情民众的遭遇,又不能理解革命,丈夫爱德华成为波兰地方军政领导人后,她厌恶丈夫的卑劣手段和对下层民众的嗜血镇压,最终她与丈夫决裂。《钢铁》中不太常见对女性的大段心理描写(除冬妮娅外),但在《暴风》中,作者将柳德维加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柳德维加原先将丈夫想象成一个浪漫英雄,并很实受地接受丈夫的护翼,老管家的儿子因宣传革命被捕,她找爱德华求情,被爱德华嘲笑“妇人之仁”,与丈夫感情出现裂隙。随着爱德华绞杀之前短暂笼络的武装农民,她发现自己所信奉的人道精神与爱德华视民众如草芥的独裁意志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她试图违抗丈夫的意志,结果遭婚内强奸,之后又从早年家书中发现,丈夫与小叔子、公公一样道德败环,原先自己假想的美好小世界全面崩塌。她不愿人们厮杀流血,却被卷入了斗争风暴,在被红色游击队绑架获救后,她看到波兰军人毒打并要杀害小战士们,立即出手救人,她身心受到重创,后来去了英国,逃离了被血浸染的伤心之地。当年有声音,责难不该把一个反革命贵族的妻子捧得这么高,作者巧妙地回答:“资本主义内部分化,更能显示伟大革命取得的胜利。”我个人认为,作者因为成了职业作家,写作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不再像《钢铁》中塑造冬妮娅时顾虑那么重。《暴风》中对敌人的抨击和讥嘲与《钢铁》一脉相承,对宗教反革命势力照讽不误,而“拉达”换成了波兰武装。小说中,叶罗尼姆神甫和主教选择与波兰合作镇压革命,却为个人利益各怀鬼胎,还有一个教士通过给革命者的亲戚做忏悔,套得重要情报,并密报给波兰政府。这个剧情是不是很熟呀?这是作者第四次在作品中向《牛虻》致敬。在《暴风》中,波兰武装头子爱德华伯爵色厉内荏,大贵族波托茨基狡猾阴险(他的管家是《钢铁》中古罗柏上校的座上宾,暗示波兰与“拉达”的勾结),密探焦别克投机钻营。作者似乎恨波兰武装远胜过民族主义“拉达”(有点类似与我们看待日军和国军的区别)。我们在《钢铁》中没见过“拉达”屠杀革命者,这种事都是波兰人干的,在《暴风》中民族主义游击队也放过了乌克兰族的“布尔什维克”司机,白色波兰方面则有两次要杀害被捕的革命者,但都没成功,一次被武装工人劫狱,一次后来交换人质。在《暴风》未完成部分,准备揭露波兰军人毁灭乌克兰文化,屠杀少数民族的罪行。《暴风》中的环境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这也和书名相呼应。从敌我双方筹划时的阴云密布,汽笛拉响时的小雨沥淋,工人起义战斗时的风雨大作,起义失利时的大雾弥漫,游击队袭击庄园时的漫天飞雪,游击队坚持斗争时的刺骨严寒,对紧张的情节叙述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使我想起《钢铁》中筑路一段的环境描写。作者在《暴风》中取得了一个突破,就是描写大宴会场面。在俄语文学中,大宴会场景描写是考验文学水平的试金石,相当于钢琴的“炫技”。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次写大宴会,几十、上百个人物组成的各派势力交错碰撞,各个角色的立场、想法、性格一一展示。在《暴风》中,爱德华伯爵大摆盛宴,贵族、资本家、地主、教会高层、德国军官、中小投机“散户”、仆从佣人纷纷登场。奥斯特洛夫斯基借聚会描绘了上、中、下层人们的“众生相”,揭露敌人阴谋,讽刺小市民的自私和投机,对下层民众抱以同情,同时也证明了自己过人的的文学才华。
■网友的回复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学地位究竟咋样】 同是red作家,文笔还不如三家村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