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中国医生“飞刀”简史:医生到底是自由人还是单位人?( 二 )


但是“走穴”背后的四个利益群体——患者、走穴医生、走穴医生供职的医疗机构 , 走穴的医疗机构 , 却都能从中收益 。 1999年《执业医师法》实施之前 , 医生“走穴”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 多方共赢的行为 。
长期以来 ,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 如果想到上海的三甲医院住院 , 有时候光排队就要几个月之久 。 其他城市的患者到上海看病 , 交通、食宿、停工陪护成本巨大 , 很多家庭都难以支付 。 当时 , 上海的三甲医院附近有防空洞 , 因为价格比较便宜 ,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为了看病 , 就住在里面 , 一住就是半年以上 。
如果医生能到当地诊疗疑难杂症 , 对于患者来说 , 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 。
患者就医难 , 但是医生的工作量却受限于医院的规模和能力 , 并不完全饱和 。 河南省一位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黎志(化名)同样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外出“走穴” 。 他对八点健闻回忆 , “当时 , 我们整个医院只有两栋住院楼 , 还是老式的筒子楼 , 一层也只有30多张病床 。 ”在黎志所在的科室 , 基本上只有上午做手术 , “一个科里只有一台手术 , 基本上下午一点就结束了 , 我们就没事了 。 ”
但是作为头颈肿瘤的专科医生 , 肿瘤发病率逐渐提升 , 患者的就医需求日益增长 , 他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 , 通过熟人介绍 , 口口相传 , 开始了到周边医院“会诊”“走穴” , 并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
市场需求同样决定了医生的市场价格 。 张强的第一个“会诊”对象是台州当地一个水产进出口公司老总的父亲 , 当时只是会诊没动手术 , 但是跑一趟拿到的“会诊”费 , 就超过他当月的全部工资收入 。
虽然是医院之间发会诊单 , 但张强拿到的“会诊费”直接由患者家属现金支付 , 并不通过医院 。 当时 , 医院在知情的情况下 , 并不干涉此类会诊酬劳的发放 。 “《执业医师法》出台前 , 也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 医生院外行医就是非法的 。 反而 , 如果本院有医生接到全国各地的邀请 , 去会诊手术 , 对医院来说 , 是一种很体面光荣的事情 。 ”张强解释 , “说明这家医院的实力很强 , 院长甚至会鼓励大家出去 。 ”
中国医生们的第一次选择
医生资源的流动 , 从医院之间开介绍信、发会诊单 , 到医院不知情、医院未审核而医师私自外出“走穴” , 是中国医生们用双脚做出的第一次选择 。“飞刀”市场到底有多大?
当时 , 业内有人曾开玩笑说 , 周五的的晚上 , 如果在首都机场等上一个钟头 , 百分之百地可以见到行业内的许多熟面孔 。 有人还估计出 , 在这天出港的乘客中 , 北京医生要以三位数计 。 他们或者一个人 , 或者结成一个小组 , 有的还带着一些必备的医疗器械 , 在周末两天48小时里 , 他们将在北京之外 , 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病人 , 做各种各样的手术 。
春雨医生|中国医生“飞刀”简史:医生到底是自由人还是单位人?
本文插图
据当时的报道记载 , 上海某大医院的职工宿舍区里 , 每逢周五和周日下午 , 都会有许多挂着邻近省市牌照的小车来去匆匆 , 这些车子大都是来接知名医生去“走穴”的 , 绝大多数是动刀的外科医生 。
距北京130公里的河北保定 , 当地报纸经常有北京专家到保定“会诊”的内容 , 请北京专家已经逐步成为当地的风气 。 虽然广告里都打出了北京医生的大名 , 但他们都不是按照规定手续外出会诊 , 大多是熟人介绍 , 或者是人情关系所托 , “会诊”的酬劳也自然是私下结清 。
张强也坦言 , 2000年前后 , 在高年资主治医生和当上科主任之间这段时间 , 他“飞刀”很频繁 , 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外地 。 “一到周末 , 一架飞机上总有几个是医生 , 不是开刀 , 就是开会 。 ”
像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的医生的出场费在千元左右 , 著名专家更高 。 而北京、上海专家的出场费动辄就是五六千元 。 北京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 , 赚的最多的 , 一次甚至达到了1到2万元 。 许多有绝活的医生 , 周末 “走穴”一次所得往往超过医院一个月的收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