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行走大运河】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_原始标题是:【行走大运河】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大运河|【行走大运河】河南洛阳:运河“遗珠”变“明珠” 千年古都焕发新活力】
文章图片
新华网郑州(郑州新闻网)10月27日电(王克伟 屈梦蕾)“若问古今兴废事 , 请君只看洛阳城” 。 位于隋唐大运河中心的河南省洛阳市 , 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 , 这条大运河见证了“因水而兴”的古都洛阳千百年来的繁荣与发展 , 更迭与变迁 。
隋唐大运河因洛而开 , 奠定了洛阳运河中心地位 。 据介绍 , 为顺应隋朝统一之后的新形势 , 打造以洛阳为中心的全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公元605年 , 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 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 北到北京 , 南至杭州 , 全长近5000公里 。 大运河的开通 , 加强了河洛地区与东南沿海、京津冀地区的联系 , 成为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 一条流动的经济长廊和文化长廊 , 更成为隋唐的生命线 , 古都洛阳也迎来了隋唐两代的鼎盛和辉煌 。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对推动洛阳当时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起着重要作用 , 洛阳利用大运河与丝绸之路交汇的有利地形 , 成为隋唐两朝的东都所在 , 迄今为止 , 对千年古都洛阳的发展影响深远 。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讲解人员讲述道 。
“天下之舟船所集 , 常万余艘 , 填满河路” , 因为大运河 , 洛阳成了一个商船云集的大都市 , 经济和商业空前繁荣 。 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 , 促进了洛阳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 大大提升了洛阳的影响力 。 到宋代以后 , 随着都城中心的迁移 , 洛阳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 ,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也逐渐没落 , 成为千年大运河历史长河中的“沧海遗珠” 。
沧海桑田 , 历史不会忘记大运河 , 在2014年6月22日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 包括隋唐大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 古老的大运河“遗珠”重新焕发活力 , 成为历史文化“明珠” 。
据了解 , 隋唐大运河(洛阳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 , 还完整地保留了附属遗存 , 分别是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 。 位于洛阳市邙山南麓的回洛仓遗址以及隋唐洛阳城内的子罗仓遗址、含嘉仓遗址成为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发达的见证者 。
根据考古勘探发现 , 回洛仓遗址整体呈长方形 , 东西长1140米 , 南北宽355米 , 目前已确定的仓窖数量为220座 , 通过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 , 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将达到700座左右 , 仓储规模宏大 。
“粮食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 隋唐大运河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粮 。 回洛仓曾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 , 仅3号仓窖就可以储存粮食约50万斤 , 大约可供1400人吃一年 , 几百座这样的仓窖布局规程、排列有序 , 粮食储存量巨大 。 ”回洛仓遗址工作人员说 。
近年来 , 为将大运河千年文化“遗珠”真正变成历史文化“明珠” , 为古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洛阳市全面落实河南“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 , 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 , 推进“全域游” , 唱响“四季歌” , 提升“老三篇” , 打造“新三篇” , 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 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
目前 , 洛阳正在全力打造“博物馆之都” , 博物馆数量、种类和发展速度均居河南(河南新闻网)省首位 , 博物馆群已成为古都洛阳的文化新地标 。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阳(洛阳新闻网)民俗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 , 古老的大运河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 (完)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夜读】豆腐飘香
- 鸡翅家常做法,做法简单 ,汤汁浓郁,美味下饭,真的超赞!
- 炖猪肉时,牢记“3不放”,肉烂味鲜无腥味,香味十足!
- 麦卡锡|美众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透露自己曾感染新冠,当时却不知道
- 海带和什么炖是绝配?
- 杨振宁|清华辟谣杨振宁去世消息
- 蒜泥肥牛只需1碗料汁
- 这道菜,我家一周做三次,只需蒸一蒸,每次一大盘不够吃
- 红烧肉最好吃的做法,不用酱油,肉嫩软糯,肥而不腻,特别好吃
- 沃柑|沃柑浸泡保鲜液后直接上市,沃柑到底还能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