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脑科|为何没有听说过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多年精分专以药物控制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并非随口说说而已 , 虽然药物治疗首发性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疗效 , 但维持治疗开始后 , 家属容易停药并导致较高的复发率 。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 ,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时间越来越长 , 反应率也越来越低 。
以往对于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 , 部分精神疾病内科医院采用的方案多以加大服药量、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来暂时控制病情 , 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策 , 并不能稳定的控制患者病情 。 当病情再次复发时 , 又需要服用更大剂量的药物 , 长此以往只会如同无底洞一般无限循环 , 且服药量的增大会使药物副作用来得更快 , 这样对于患者无疑是一种反复的折磨 。
为什么没有听说过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病”?
公元前1500-2000年 , 古埃及人在精神患者头部钻孔放气 , 放出“邪气” 。 1888年瑞士精神病学家Burkhardt开始了第1例精神外科手术 。 到近代1937年确定精神外科手术 , 距今也有80多年历史 。 1952年巴黎外科医生HenriLaborit和精神内科医生PierreDeniker发现氯丙嗪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 精神外科进入低谷 。 70年代精神外科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源于情感环路的发现和神经核团功能定位技术的逐步发展 , 特别是CT , MRI , PET-CT技术的发展 。
文章图片
精神外科手术从过去的粗糙到精准定位 , 从广泛损伤到靶向精准毁损 , 手术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 我国精神外科发展也是跌宕起伏的 , 从70年代的迅猛发展 , 到80年底的低谷期 , 且归为三类技术 , 甚至一度被叫停 , 仅允许少数几家医院开展探索性治疗 。 到了2015年 , 取消了三类技术 , 国家准许精神类疾病以报备卫生主管部门的形式开展相关手术治疗 , 逐渐在有资质的医疗单位逐渐展开 。
这类微创手术的施行需要多学科合作 , 有精神科 , 影像科 , 麻醉科 , 功能神经外科等等 , 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医疗团队 , 详细的术前评估 , 精准的手术治疗 , 术后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
脑立体定向手术可解决药物治疗的弊端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开颅手术 , 而是结合了影像学技术精准定位的微创手术 , 旨在对精神病患者异常传导的神经核团进行靶向的多靶点神经调控 , 平衡递质分泌 , 从而达到稳定控制或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的目的 。
但是手术的择取标准也有要求 , 需要是3年以上 , 经药物、电刺激等传统正规内科治疗无效反复发作或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的患者 。 比如药物敏感度低、需要长期服用大量药物的患者 , 在手术治疗后 , 药物敏感度会明显提高;术前需要多种药物的患者 , 术后有可能仅需要服用一种药物即可稳定控制病情 。 总的来说 , 患者可根据病情稳定情况 , 逐渐减药至停药 。
文章图片
对于有顽固阳性症状的患者 , 如妄想、幻觉、暴躁易怒、攻击性强无故摔东西/砸东西等症状 , 在术后基本都能得到消除或控制 , 同时情感淡漠、亲情冷漠等症状也会得到控制 , 患者亲情恢复 , 能主动关怀父母;对于自知力缺失、不愿配合治疗 , 令人非常头疼的患者 , 术后自知力会明显恢复 , 能认识到自己的病情 , 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是建立在安全、精准的前提之上 , 属于微创型手术 , 创伤仅为1-3cm左右的小切口 , 整个手术过程的出血量不足10ml 。 由于率先引进了DTI、MRI、CT等影像学技术融合定位的方式 , 整个过程实时、个体化、可视化 , 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 因此手术可以完美避开大脑功能区和智能区 , 术后患者的智力、语言、逻辑、行走等功能较术前均不会受影响 。
【精准脑科|为何没有听说过手术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多年精分专以药物控制】相较于传统的开颅手术 , 脑立体定向手术术后感染、水肿风险等仅不足1% 。 患者通过治疗可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 完成学业、社交、工作等正常的社会功能 。
推荐阅读
- 这位江门人,为何位列“广东四大名医”?
- 为何有的癌症患者,确诊没多久就离世?医生给的原因,值得思考
- 食用这样的酵米面为何引发食物中毒?鲜银耳禁止出售……
- 精准诊疗时代:聚焦肿瘤标志物检测 重视肺癌全程管理
- 不穿秋裤容易得老寒腿?关节炎患者为何能“预测天气”
- 医生|为何脑梗、心梗总是在冬季高发?医生提醒:远离三物,早做预防
- 没有不良嗜好,为何还会得肺癌?可能身体里有一个肺癌“驱动器”
- 女性|为何女孩子都害怕做“胸透”呢?医生都能看到什么?不妨了解一下
- 为何脾虚的人越来越多?提醒:这4件事会加重脾虚,劝你尽早改正
- 结肠镜检查|那么多地方需要用钱,国家为何还要免费筛查大肠癌?